在太原的历史上经历过哪些著名战役?

如题所述

抗日战争的太原会战包括有:天镇战役、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 其中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战场后首战大捷

唐中叶“安史之乱”李光弼守太原之战

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至十二月,在明攻山西之战中,夺取山西太原的作战

宋攻北汉的太原之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8-11
太原,山西省省会,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北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

太原城座落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上。城东十公里有罕山,地形复杂隐蔽,高出太原城约五百米,可俯瞰全城和城市、城北宽阔地区,成为护守太原城的主要屏障。城西,汾河以西二十公里,有石千峰一线高地,又有汾河水流为障。阎锡山曾把有利于“太原保卫战”的自然地势,比作一个“完”人,他把东山主峰比作人头,两脚伸在汾河西,南北修了南北飞机场,好似两臂长出两只手。太原城就是人的心脏。

阎锡山早在抗日战争开始前,就依托太原周围险要、复杂地势,构筑防御工事。可是,他没有抵抗日寇入侵太原,反而在日寇投降后,又以留用技术人员为名,收编日军战俘三千多人,并以日军军官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军事顾问,指导认训练部队,加修城防工事。在以太原为中心,北起黄寨、周家山,南至武宿、小店,东迄罕山,西至石千峰的“百里防线”(周长百华里)内,修筑了五千多座碉堡(其中大型水泥碉三千座)。在城外围的南北飞机场、东坪、丈子头、剪了弯、牛驼、淖马、山头、石咀子、凤阁梁等数十处要点,均筑以大型钢筋水泥碉为主碉,以无数地堡、火力点为卫星,环以外壕、劈坡和多层附防御物,构成严密的要塞防御阵地。而且各要塞阵地间,相互可以集团火力支援,相距较近的各据点之间,均以暗道沟通,兵力可以机动使用。敌军还各以三至九个碉堡组成所谓要塞防区,设专职要塞司令守备之。其中以城东南之双塔寺,城东北之黄家坟(又称卧虎山要塞)比较坚固。双塔寺要塞筑有大碉堡十三个,小碉堡三十五个;黄家坟共有大小碉堡一百六十多个。有个美国记者,看过阎锡山的城防工事后说:“任何人到了太原,都会为数不清的碉堡而吃惊”。

阎锡山在太原,不光碉堡修的多,式样各异,名目繁多:有方碉、圆碉、梅花碉、子母碉、人字碉等,而且起了好多名字,有什么好汉碉、卧虎碉、百川碉(阎锡山字百川,故名)。所以,太原成了重重叠叠的碉堡城,又成为全国闻名的要塞城,“反共模范堡垒”。

由徐总亲临前线指挥我军攻克所谓现代设防城市临汾古城后,阎锡山又根据失守的经验,在太原城周围又加筑了“三不怕”(不怕枪、不怕炮、不怕炸药炸)的碉堡工事。这种工事阵地,主碉壁厚达一米以上,深入地下一层,露出地面一至四层,坚固而又隐蔽。当我军实施炮火轰击时,守军深入地层隐蔽保存战斗力,待我步兵实施冲击,再以主碉多层火力予以杀伤。主碉周围,又构筑许多水泥火力点和伏地堡,以拱卫之。群碉以外,还附以深宽各三至五米的外壕,壕内设有大小火力点,并设置拌脚网等防御物。壕外,筑有数层加掩盖、非永久性的野战工事。前沿四周,就自然地形土坡和沟坎,削成高六、七米、倾斜八十至九十度劈坡,外布一至数道铁丝网,电网或地雷区,构成环周式的纵深防御阵地,而且各阵地间均能互相联系和支援。

太原城墙以外,沿城墙加修了环城铁路,专门制做装甲车箱用以调动机动部队加强防御。还在城南的武宿和城北的新城扩建了“南北飞机场”,以得到空中外援。我军发起太原战役前,蒋介石派兵增援守卫太原的第三十军部队,由西安空运太原,便是在阎锡山扩建的南北飞机场降落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