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 在古文中的翻译

如题所述

耳~ 在古文中一般作语气助词,可不译。翻译讲求信,达,雅,以能译其魂者为最上,所以可以掠去不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04
通“佴”。退后,居次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听觉,听力
耳状的东西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

这些都是的~
第2个回答  2011-10-18
1.语气词。表示限止语气,与“而已”、“罢了”同义。
《论语·阳货》:“子曰:‘二三子! 偃 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唐 柳宗元 《三戒·黔之驴》:“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
2.语气词。表示肯定语气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
《荀子·天论》:“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 信 者,国士无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 戴安道 年十余岁,在 瓦官寺 画, 王长史 见之,曰:‘此童非徒能画,亦终当致名,恨吾老不见其盛时耳。’”

就此句中而言,应为第二种用法,表示肯定语气。“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应译为:“当初之所以迟疑,就是因为怕遇上这事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