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这种丧葬恶习,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如题所述

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那么,在中国,真正的“始作俑者”到底始于那个时代呢?

按照考古发掘的碳十四检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现存最早的俑应该出现在殷商或者更早地一些时期,现在发现于殷墟商代王室墓(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中的一组与人殉葬的奴隶俑,是我国考古证实最早将陶俑用于殉葬的丧葬先例。这两件陶俑高15-16cm,其陶质为灰陶质,在陶俑面部涂朱色朱砂,手戴桎捁,他们的手或锁于胸前,或反锁背后,这样的陶俑子此次墓葬中共发掘出了7件。除这几件陶俑外,我国考古学家尚未见到有关商代陶俑的其它发掘记录。

殷墟王室墓出土奴隶俑

当然,所谓的收藏在民间,民间收藏家中不乏有一些珍贵的文物,陶器也是如此。作为一名文博方面的研究者,近几年,我也曾多次接触到了很多位民间藏家大家,见过他们所收藏的一些类似藏品,其陶质、做工、风格与上述几件非常接近,如出一辙,可以推断为同时期陶俑,甚至有些陶俑要远早于殷商时期。可惜民间藏品终归是民间藏品,这些从任何角度鉴定都没有任何造假痕迹的珍贵藏品,虽然作为文物而言弥足珍贵,但是它们的来路大多不对,它们要么来自于哪些所谓的“一线铲地皮”文物商贩,要么属于自己在遗址区“捡”到的,这样一来就会导致这些藏品缺失了它们最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文物正规的出土记录。这样一来,它们所特定的学术价值就大打折扣,同时也就很难得到学术界的认同。但我们由此可知,殷墟陶俑并非孤例,也未必就是最早的陶俑。

商代灰陶人面像(私人藏品)


那么,商代以前到底有没有人俑?最早的人俑究竟出现在哪个时代呢?

在学术界有这样的一个普遍认知:那就是陶俑,它是属于奴隶社会时期的产物。就其材质而言,俑大多是以木、石、陶、青铜等材料制成的人或者动物的形象,墓主人将它们替代了原本用于殉葬的活奴隶、活家畜等等私人财产。这样一来就为奴隶主节省了劳动力、养息了人口,积累了财富,就这种丧葬的改革措施而言,殉葬制度的改革无疑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但是用陶俑充当殉葬品的这种方法却被后世传承了下去,并且愈演愈烈,发展到汉代时,这种随葬制度已经俨然成了阻隔社会发展的一大恶习,这种恶习使得大量的财富被死人带到了地下。

考古发掘现场,墓主人身边有大量陪葬品

很大程度上讲,后世尤其秦汉之际“事死如事生”的这种恶习,大都源自于原始奴隶社会的这种陶俑殉葬,按照陶俑殉葬的这种观点,我们就可以得出,近几十年来,在各地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大量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人形偶像,都应该被算作人俑。它们很大程度上就是用于替代活人殉葬的,但是考古学界对此尚未做出结论。

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殉葬坑

俑所代替的人殉制度应该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现代考古发掘中,仰韶文化(B.C.5000~B.C.3000)、大汶口文化(B.C.4300~B.C.2500、龙山文化(B.C.2350~B.C.1950)、齐家文化(B.C.2000~B.C.1900和二里头文化(B.C.1800~B.C.1500)等遗址都已经发现了人殉。从仰韶到殷商,这一制度持续了3000多年。这么漫长的历史时期,没有产生人俑殉葬这种结论不科学,况且在这段时间里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先民们已经掌握了很高超的陶艺制作技艺,他们已经能够很熟练的掌握拉坯制造的工艺,还会在陶器上绘制出精美的图案,更有甚者还会生产出令世人为之惊叹的龙山文化——蛋壳陶,绚丽多彩的马家窑——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尖头瓶

所以,笔者认为,这种用陶俑代替活人或者活的家畜殉葬的可能性应该早在原始奴隶社会就已经出现存在了。并且出于某种角度的考虑,笔者甚至认为,陶俑的发明者很可能来自于奴隶社会底层的劳动者,而不是奴隶社会的部落首领,或者是奴隶主贵族。试想,其发生的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有一位技艺熟练的陶器制造的奴隶在他的主人将死之时,他深知奴隶殉葬相关的习俗,但是他想活着,于是他按照自己的模样烧造了陶俑,并将这件陶俑抱到了将死的奴隶主面前,他希望用这件陶俑来替代自己去殉葬,而这位将死的奴隶主深知自家奴隶本就不多,多方考量后他就采纳了这位奴隶的建议,后来他的这一举动因为能够使财富继续积累的缘故,所以被一些小奴隶主所效仿,再到后来,思想开化后的人们越来越觉得拿活人殉葬是一件极不人道的事情,于是活人殉葬就逐渐在人们的口诛笔伐中作故。但是在历史上,活人殉葬的这种残忍可怖的事情偶尔也会死灰复燃,但是这种活人殉葬往往是出于政治争夺和利益角逐的过程之中,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的殉葬就掺杂了太多的政治争夺和利益的角逐。

大汶口文化陶罐

毫无疑问,人殉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只是极少数人才能享有的特权。这些人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巨大的财富,可以剥夺他人的生命,享受隆重的葬仪。孟子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少数人的特权必然引来普通人的羡慕和仿效。但他们却并不具备这样的权利和财力,只能寻求替代品,来满足心理上的需要。于是,他们会用草木、泥土或其他材料制作人偶,代表活人殉葬。这跟今天的购买仿冒奢侈品、A货包包的心理需求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1985年戚墅堰圩遗址出土陶塑人面像

事实上,在新石器时代各文化类型的墓葬中,出土过很多陶制或石雕人像。例如: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两件仰韶文化陶塑人头像(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重庆三峡博物馆所藏大溪文化石雕人像(公元前4400~前3300年),国家博物馆所藏红山文化后期孕妇像(公元前4000~前3000年),戚墅堰圩遗址出土的距今6000年前后的陶塑人面像,山东潍坊姚官庄出土龙山文化陶塑人面像(距今4000年前)等等。另外,一些民间收藏中,也时常可以见到类似陶塑人像。

松泽文化陶塑人像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人面像

这些人像基本都是完整器,应该是有着独立的用途和含义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与殷墟出土奴隶俑一样,这些用于随葬的陶塑人像,同样是人殉的替代品,同样属于陶俑的范畴。“始作俑者”,并不始于商代,而是始于至少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14
这个感觉最早的时候,应该是商周时期。这个时候的丧葬礼仪就是厚葬,这个就是一个典型的标志,与之相关的就是人殉的存在。
第2个回答  2020-02-14
最早是出现在秦汉时期,因为当时社会极为封建,人们认为人死了之后是到地下去继续生活,所以就有了陪葬、殉葬等。
第3个回答  2020-02-15
这种恶习肯定是有的,但是在我的记忆中并不是很多,如果说最早出现的时期,那么应该是在秦汉的时期就已经有了,至于以前有没有就很难说了。
第4个回答  2020-02-15
在中国的古代,对丧葬的习俗非常的在意。认为人在死后,还会到另外一个世界生活下去。特别是一些有权和有钱的人,更加会注重这一块,最典型的就当属于秦国时期的秦始皇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