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张法预应力梁钢绞线的预应力和伸长值怎么计算?

如题所述

  理论伸长值可以按照下式计算
  △L=F/A×L/E或△L=(F×L)/(E×A)
  F――锚索张拉力(KN)
  A――钢绞线截面积(mm2)
  E――钢绞线弹性模量(Mpa)
  L――钢绞线受力长度为自由段、锚墩及垫层厚度、千斤顶及锚具长之和(mm),注意直线段和圆曲线段要分开计算的。
  计算特点
  1、截面计算和预应力损失计算
  体外预应力钢筋与混凝土截面变形不协调,在应力计算中不能将体外预应力钢束面积计入换算截面的特征。
  由于管道在结构体外,直线段体外预应力钢束的摩阻损失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曲线段体外预应力钢束的摩擦系数与采用的体外预应力钢束类型有关。
  由于截面变形造成的预应力损失需根据体外预应力体系与结构的粘结关系来计算。这部分包括混凝土弹性压缩损失和混凝土徐变、收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若体外预应力钢束为无粘结形式,则这部分损失计算与锚固点间相对位移差有关。故其计算方法与体内预应力钢束不同。
  2、体外预应力钢束在转向结构处的滑移
  体外预应力钢束在转向结构处是否产生滑移以及由于滑移引起的应力重分布,需根据体外预应力体系与结构的粘结关系来判断。若钢束在转向点固定,则体外预应力钢束在转向结构处无滑移发生;若在转向处可以滑移,则需要根据转向结构两端的钢束拉力差和钢束在转向处的摩阻来判断是否发生滑移。
  3、体外预应力钢束的二次效应
  体外预应力钢束仅在锚固和转向位置处,才能与结构的竖向位移相协调,竖向约束点越少,结构变形时体外预应力钢束偏离原位置就越多,这就是体外预应力钢束的二次效应。二次效应是体外预应力结构在弹性阶段区别于体内预应力结构的特征之一。由于二次效应考虑的是体外预应力钢束与结构竖向变形的差异,故这种效应是非线性的,对二次效应的研究必须考虑结构的非线性影响。
  预应力[prestressing force]: 预应力是为了改善结构服役表现,在施工期间给结构预先施加的压应力,结构服役期间预加压应力可全部或部分抵消荷载导致的拉应力,避免结构破坏。常用于混凝土结构,是在混凝土结构承受荷载之前,预先对其施加压力,使其在外荷载作用时的受拉区混凝土内力产生压应力,用以抵消或减小外荷载产生的拉应力,使结构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不产生裂缝或者裂得比较晚。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在结构承受荷载之前,预先对其施加压力,使其在外荷载作用时的受拉区混凝土内力产生压应力,用以抵消或减小外荷载产生的拉应力,使结构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不产生裂缝或者裂得比较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7-11
《JTG/T F50-201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272页计算平均张拉力。
理论伸长值可以按照下式计算
△L=F/A×L/E或△L=(F×L)/(E×A)
F――锚索张拉力(KN)
A――钢绞线截面积(mm2)
E――钢绞线弹性模量(Mpa)
L――钢绞线受力长度为自由段、锚墩及垫层厚度、千斤顶及锚具长之和(mm),注意直线段和圆曲线段要分开计算的。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