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寿司好吃还是韩国寿司?哪个比较正宗?哪个国家先有的?

如题所述

一千八百多年前(即后汉年代),寿司已在中国流传,至公元700年寿司开始传入日本。当时是一些商旅,用醋腌制饭团,再加上海产或肉类,压成一小块,作为沿途的食粮,后来广泛地流传日本,当时的配料更用上各种剌身,并名为“江户散鮨”亦称“握鮨”,即是现今最受欢迎的寿司。

数现代日本寿司,除“握鮨”外,尚有两种“卷鮨”与“箱寿司”。“卷鮨”是把饭、青瓜、吞拿鱼、鸡蛋与腌萝卜等材料用紫菜包着。“卷鮨”又分为太卷与细卷,顾名思义,大小之分也。

“箱寿司”则是先将饭放入木盒中,铺上各式配料,加盖力压,然后把木盒寿司拍出来,切开一块块,状若箱子,因而得名。“手卷”其实是“卷鮨”的一种,话说十八世纪时,那些日本赌徒终日流连赌场(Tekkaba),赌得性起,又怕饿死,便把鲔鱼(吞拿鱼)肉放进饭中,用紫菜将之卷起来。可以大口大口的吃,又避免饭粒黏着扑克和手指,一举两得,故深受赌徒欢迎。这种食物因赌场而生,故名为tekkamabi,渐渐演变为今日的手卷。

"寿司"的写法实际上有很多种,作为寿司店的字号,有的写成鮓,也有的写成鮨。"寿司"的日语发音是(su shi),来自日本古语表示酸味的形容词"酸(su shi)"。现在无法肯定是根据这个发音加的汉字,还是这种食物和汉字一起从中国传到日本,因其带有酸味而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在中文里有"鮓"字和"鮨"字,原来也具有那样的含义。现在在日本常用的"寿司"两字是用汉字作拟声词,并不表示任何含义。这两个字了的使用似乎在进入十九世纪之后。江户时代嘉永元年(一八四八年)出版的《江户名物酒饭手引草》介绍了当时江户(东京)的九十五家寿司店,以"寿司"为字号的只有两家,绝大部分都是用"鮨"字。 "鮓"字的中文含义与日语一样,是指用盐和洒糟把鱼腌起来。在史料中可以确认寿司的最早的雏形"鮓"里并没有米饭。 把鱼和盐及酒糟放在一起不是为了搅拌着吃,而是为了保存。实际上,加入米饭是事过多年之后的事了。而且加入米饭也是为了保存,因为米饭可以促进发酵提高防腐能力。也就是说,当初寿司并不是"米饭加小菜"的食物,只是保存鱼肉的一种方法,米饭是为达此目的而加入的一种"媒介"。这种主要目的在于保存的鮓被称为"驯寿司",区别于"手攥寿司"。 滋贺县有一种名产叫"鲋鮨"。在日本一提到发酵食品人们就会首先想到"纳豆",而"鲋鮨"由于长期发酵其刺鼻的臭味远远超过纳豆。把鲋和米饭一起放在木桶里,通过米饭的乳酸菌使鱼自然发酵,从而达到保存的目的。发酵时间从半年到三年不等。 由于主要目的在于保存食物,为了防止腐烂,人们采取了各种办法。不只是等待自然发酵,有时加醋,或者压成各种形状,这些方法逐渐成了人们常用的方法。我想对于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现在我们一提到寿司就会联想到以新鲜为特点的"手攥寿司",可是如果去地方城镇的话就很少能看到用手一个一个地攥起来的米饭团,大部分都是把寿司米饭放在箱型或圆筒型的木制模具里压,然后用刀切好,这叫"模压寿司"。这种寿司的历史较之"手攥寿司"更长。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过去日本极为缺少食物,想获得新鲜的动物蛋白是很不容易的。在中国过去没有做寿司的必要,在日本寿司则成了具有代表性的食品,这一道理是不难理解的。 醋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能消除鱼的腥味。为了去掉腥味,在奈良县有用木兰叶或柿叶包起来的米饭团叫"木兰叶鮨"和"柿叶鮨"。富山县有名的"鳟鮨"是用山白竹的叶子包起来的,因为这种叶子有很强的除腥效果。 能长时间保存的寿司作为便当盒饭当然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坐电车旅行的乐趣之一就是尝一尝各地的"车站便当",其中有种各样的寿司便当。

韩国的紫菜包饭其实是由日本寿司演变过来的。日本寿司和韩国紫菜包饭虽然在细节上有所不同.
但是大致的吃法是一样的,都是同一种原理.
甲午战争朝鲜割让给日本之前 都没有紫菜包饭这种食物,是被日本殖民后留下的饮食文化。

所以,无论是寿司还紫菜包饭最终的来源都是中国,只不过被人们改良发扬了而已,但是我很惋惜,为什么这种食物会没有被中国发扬光大,而是成为日本料理和韩国料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6
寿司是日本人发明的。
第2个回答  2013-11-26
寿司日本的好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