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人的主食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一、主食
蚌埠人在五六十年代以前,主要以小麦面粉作为主食,大米次之。随着六十年代郊区麦田改种稻米,蚌埠人的主食逐渐变为多米面参半。北方人偏爱面食,南方人偏爱米食,这一饮食习惯在蚌埠也有所体现。在六年代初的经济困难时期,由于淮北山芋产区的 influence,山芋成为了蚌埠人的主食,甚至出现了用山芋制成的馒头、包子、面条、水饺、糕点等。有顺口溜称:“山芋面,山芋馍,离了山芋难存活。”
二、副食
蚌埠人的副食以猪肉为主,同时也食用鸡肉、鱼类、蛋类和奶制品。少数人喜欢食用牛羊肉。在宴请和送礼时,淮河鲤鱼被视为上品。蔬菜种类繁多,主要有白菜、萝卜、菠菜、芹菜、黄瓜、西红柿、豆角、冬瓜、南瓜、山药、藕等。中老年家庭有腌制腊菜、腌萝卜干、腌肉的习惯。豆制品除了豆腐、干子、豆芽,还有豆泡、水粉皮、凉粉、千张、腐竹等多种。
三、饮料
在二十年代前后,蚌埠人家常饮用度数在50度以上的土制小药酒。六十年代后,60度的山芋干酒开始流行,因其价格低廉、酒性强烈,被认为对舒筋活血、缓解疲劳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进入八十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人开始饮用粮食大曲酒,如蚌埠大曲、明光大曲、古井玉液、双沟大曲等。节日和待客时常会选择名酒佳酿。七十年代起,啤酒开始在夏季成为常用的饮料。过去,一般居民家庭没有饮茶的习惯,但南方籍的家庭和知识分子、干部有饮茶的习惯。进入八十年代,饮茶的习惯普及,并开始重视茶叶的品种和质量。
四、口味
蚌埠人的饮食口味以咸为主,喜欢辣味,同时也有酸甜的口味。烹饪时重视油、色、香,常用葱、姜、辣椒、蒜、香菜作为调料。八角、花椒、茴香、良姜等香料配制的“八大味”卤菜特别受欢迎。由于城里人口来源混杂,南方人喜爱的清淡、鲜美、甜味的菜肴也逐渐流行。过去蚌埠机械厂曾因南方、北方口味的差异而开设两个食堂。淮河船民也喜欢南方口味的酱菜。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各类副食品大量增加,过去那种“秫秫面馍就辣椒,越吃越添膘”的习俗已经消失。进入八十年代,城市人的口味开始讲究清淡鲜美,但咸辣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五、餐食习惯
蚌埠人一日三餐,早晚多食用馒头和稀饭,中午多食用米饭。搬运、建筑等行业的体力劳动者以及某些中老年人有饮酒的习惯,常常是一日三餐都要饮酒。五六十年代前,街上小店常见人们饮用“柜台酒”,因为用小碗盛酒,又称“抽小碗子”。码头工人遇到知己,会以酒叙谈,并划拳行令,酒后常食用馍、饼等面食。进入八十年代,职工和学生在外就餐的情况增多。居民自家蒸馍的习惯基本改变,多在市场购买大馍。男职工和一般青年常在晚上光顾饮食摊,点上卤菜,饮用白酒或啤酒,酒后食用馄饨、面条,作为晚餐或夜宵。
六、宴请
蚌埠人在宴请时,菜肴较为讲究,分为凉菜、炒菜、浇菜、炖菜几类,数量可能是八、十、十二道不等。过去在喜庆场合常用十样菜,必有“四喜丸子”,寓意“四季如意”,或用十碟十碗,寓意“十全十美”。丧宴则用九样菜,象征主人家去世一人为缺憾。宴请时必有酒,称之为“无酒不成席”。如果宾客众多,会采用“流水席”(人满桌即开宴)来款待。丧葬答谢也多用“流水席”。
七、酒规
旧时,蚌埠人饮酒没有特定的规矩,可能会根据主客的籍贯不同而有所变化。然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也大致形成了一套习惯。例如,在饮酒前,主人会提议推选或指定“酒司令”,一般是由酒量好或善于应酬的人担任。“酒司令”会发号施令,每个人先干三杯,接着主人会向需要应酬的客人敬酒。饮酒时碰杯要喝双杯。如果有人没喝净,要“点酒罚三杯”。然而酒桌上没有绝对的道理,难免会有一些争论和打趣。之后,“酒司令”会收起三个酒杯,鼓励大家在席间划拳,俗称“信口开河”,其中有“打老虎”、“行酒令”、“猜火柴棒”、“数数字”、“转勺把”等游戏。迟到的人需罚三杯才能坐下。最后,全桌人共干“门杯酒”。如果有人还想喝,可以再添,但不可将酒瓶倒空。结束时,“酒司令”会举起瓶子晃动剩下的酒,说:“酒在瓶中,下次再喝”。这时,主客都会感到满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