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孤臣黄道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6
一直想写一篇纪念黄道周的文章,今日偷得浮生半日闲,立即动笔(文中有摘抄部分)。

初识黄道周,是因为在听诸葛学堂的大语文课中,当听窦老师简要的讲解时,激动处令我潸然泪下的情感,行文此时,我心还是激情澎湃。

后来,百度其生平事迹,随着深入,发现黄道周在理学、易经、书法等诸多方面造诣颇深,最最击中我心灵的是他不折不扣,刚正不阿的大忠臣形象。

据说连乾隆皇帝看完他的事迹后,都不得不倾心赞叹:大明孤臣黄道周,不愧是一代完人!

天下士林,谁人不识黄道周?

黄道周,福建人,年少家境贫寒,自幼聪颖好学,14岁时被人们誉为“闽海才子”,38岁(天启二年(1622))时中进士,选为庶吉士。他出则为官,入则守墓。然而他的官场之路却颇为坎坷,脾气耿直,慷慨敢言的他让崇祯尤为不喜,两次三番遭诬陷被削职。

黄道周不是言官,却敢于孤身疏救落难大臣。

崇祯三年(1630),忠厚谨慎的内阁大臣钱龙锡受到袁崇焕案牵连,崇祯帝把问题交给群臣讨论,60多名大臣一致认为罪责难逃。时年12月,钱龙锡被逮捕。有关部门议定:钱龙锡在西市斩立决。据说当时连刑场都准备好了。黄道周一听到这消息,激动不安,来回走动,大声对同仁说:“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个人出来说一句话!”。于是,他回家后连夜起草奏疏,史书上说:“中夜草疏,排闼叩阍。”,写完后马上冲出房间,叩开皇宫大门,呈上奏疏为钱龙锡辩护。崇祯皇帝怀疑黄道周有意包庇,命令回复解释,黄道周总共上三封奏疏,待命38天。其结果是,钱龙锡遣戍浙江定海卫,黄道周削职为民。

黄道周坚持儒家道德纲常,敢于孤身抗辩皇帝。

崇祯十一年(1638),崇祯提拔杨嗣昌进入内阁,崇祯认为杨嗣昌是治世之能臣,颇有相见恨晚的样子,尽管杨嗣昌正在丁忧服丧,崇祯依然夺情起用。黄道周连上三封奏疏弹劾内阁大臣杨嗣昌,附带弹劾宣大总督陈新甲、辽东巡抚方一藻。其一为反对杨嗣昌的内政外交措施。反对向农民加税增加军费,老百姓都没有活路了,还要增加负担,其结果是激起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另一个内容是反对和满清议和。虽然,那时已经有言官上疏,但,黄道周火力最猛,措辞强硬。

崇祯怀疑黄道周有结党嫌疑,于七月初三日在中极殿平台召见群臣,特别点名召见黄道周。崇祯当面质问他,认为三封奏疏包含有个人目的。黄道周坚称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纲常名教,不为个人的官位和俸禄。

一番引经据典,唇枪舌剑的交锋之后。崇祯说不过黄道周,认为他满腹的学问文章,都变成了巧嘴利舌。命令黄道周叩头退出,没有想到黄道周半途折回来再次跪下,辨析奸佞和忠诚的区别。崇祯生气说:“假如以红牌论处,应当斩首。” 周围的人们听到这话,都吓得不敢说出话来,而黄道周从容不迫地退下。

此事正史和野史都有记载,黄道周是崇祯朝唯一敢于当面顶撞皇帝的人。他遭到贬谪调外的处分。此事给崇祯帝留下很坏的印象,以此为契机,加上内阁大臣魏照乘从中挑拨,崇祯十三年(1640),以结党为罪名逮捕黄道周,牵连达二十多人。在锦衣卫监狱,黄道周多次遭受严刑酷打,手指夹进竹片,血肉模糊,黄道周始终不屈服,把血衣寄回家以示子孙。崇祯查无实据,有意放人。有一天,崇祯和太监王坤在中极殿闲聊,崇祯问王坤说:“外面的人们都敬重黄道周,究竟是什么原因?”王坤回答:“他这个人读书多,操行也好,所以人们敬重他。”崇祯说:“书是读得很多,但是很不懂事。这个人非常固执,所说的腐儒,就是他这样的人。”最终,黄道周被流放到湖南辰阳戍边,不久后赦免召回。

实际上,在这件事情上黄道周是有些过分的,他为了维护道德纲常,把皇帝当做辩手,不给脸面,给人留下固执偏激的印象。然而,黄道周的学生庄起俦这样评价:“事情已经过去了,对还是不对呢?先生大小都要争。我知道皇宫虽大,也不足以说明先生的行为事迹。苍天把先生放在人间,本来就有别的用处,谁又能和先生争万古千秋呢!”

与当官相比,他更喜欢著书讲学,因而在理学、易经、书法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是明朝末年名满天下的大学者。

崇祯帝自缢梅山后,明朝大臣们有的投奔李自成,有的投奔清朝,各种丑态百出,此时,在家赋闲的黄道周做出了最壮烈的反击,他变卖尽所有家产招募士兵,北上与清军作战,这些人连武器都不齐全,结局可想而知。

黄道周把清朝入侵看成野蛮民族的征服,多次借用孔子的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他希望有管仲那样的良臣再世,他害怕汉文化道统被扼杀。他求良臣猛将而不得,竟以六十岁的老迈羸弱之躯,慨然自任,组织一支几千人的队伍进入江西同清军作战,在战争空隙,还不忘记在上饶明伦堂开课讲学,坚持传播儒家文化。战争初期,他的军队取得一些胜利,然而,敌强我弱,清军反扑,失败的消息不断传来。黄道周力不从心了,他上疏对隆武帝说:“臣今年六十一岁了,才能不超过中等之人,就像雄鸡,在风雨如晦的早晨,鸣声不已,即使任人宰割,也是无可奈何啊!臣即使毁坏毛发肌肤,也要为朝廷守卫一日的边疆,这是因为道义所在啊!”

1645年12月初六日,黄道周孤掷一注,率领一千多人向婺源进发,12月25日在距婺源十余里被清军包围,“先生戟手一呼,争为奋发,而飞镞雨集,尘沙被面。”最终势孤不支,兵败被俘。清廷面对这位大儒多次劝降,被他严词拒绝。

1646年3月初五日,在南京曹街,黄道周向明孝陵方向拜了拜,引颈就义,最后头已断而身“兀立不仆”。

之后人们在他的衣中发现血书:“纲常千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落款:大明孤臣黄道周”。

这就是我们的先贤,用生命的代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值得我们可歌可泣的古圣先贤。

后语 :

在黄道周被杀百年后,清乾隆皇帝有感于其忠节,改谥"忠端",并将他推上神坛享受祭祀,人们尊称为“助顺将军”,而且还有黄姓人在台湾艋舳竹巷尾建小庙供奉,延续至今,如今的台北、淡水、宜兰等地都建有黄道周庙,香火鼎盛。

黄道周没有想到的是,他所反对的民族敌人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全盘继承了儒家道德文化,清王朝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和黄道周所追求的道德理想并无二致,这是值得告慰黄道周在天之灵的地方。

清朝政府给了黄道周恰如其分的评价,这也是历史的评价,《明史·黄道周传》说:“黄道周所指明和陈述的,深深切中社会弊端,其才能和操守,鉴别忠良和奸佞的标准,足以成为千秋万代的借鉴。他虽然生活面临危险,竟能坚持理想,没有忘记百姓的疾苦,他杀身成仁,不违背志向,操守之卓越令我等今人敬仰!”

1825年,黄道周入祀孔庙。孔庙是中华民族的先贤祠,黄道周成为有史以来入祀孔庙的七十七位先儒之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