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在家被丈夫家暴,有没有必要为了孩子坚持不离婚?

如题所述



昨晚在家看了去年没时间去影院看的《神秘巨星》,看到一半差点就看不下去了,太多家暴场面了,作为一个十分憎恨家庭暴力的人,我看到电影中的女主在家庭中不断遭遇暴力,但却从不去考虑带着儿女离开的懦弱母亲,很倒我胃口,我起身准备睡觉去。

女儿去年看过这部剧,见我要中途想放弃,就说,妈妈,看下去吧,会有反转,但我不剧透给你。

我只有勉为其难地继续看。幸好女主最后反抗,带着儿女离开家暴男,尽管离开暴力有点迟,但离开了,就总归是值得庆贺的事。我心里略觉安慰,否则我要抑郁一个晚上,影响睡眠。

躺在床上一时半会睡不着,回想剧情,觉得女主虽是离开了,但十几年间挨了那么多巴掌和拳头,每天过得心惊胆战,不成人样的日子,说到底还是亏待自己了,因为没有人能还你十几年没有拳头的时光。

这世间还有很多人在每次承受家暴后,一边擦去嘴角的血,一边又像对遭遇的家暴失了忆般的和家暴男继续过起了日子。

你让她离开家暴男,她说经济收入没他强,怎么办?你说钱可以慢慢挣,关键是要保障自己的人生安全。她说那我孩子以后家庭不完整了怎么办?

你说让孩子在争吵打斗的家庭中成长还远不如单亲家庭,她说孩子也需要父爱,父爱缺失,孩子长大了怨我怎么办?

她们总有千百个借口十多二十年都不离开家暴男。

她们的孩子是不是就真的那么在意她们所提供的完整家庭?

我觉得未必。

一位相熟的二十来岁的女孩子在提及她父母的婚姻时,对父母有一种咬牙切齿的愤怒。她说母亲长期遭受他父亲的家暴,和电影《神秘巨星》里的女主很像,一壶水没有及时去烧都能遭来一顿暴打。

她从记事起就无数次目睹母亲被父亲家暴的场面。

她说她一直暗暗的盼望母亲能提出离婚,但她母亲却像受虐成性了一样。从不提离婚。

待她读初中,人稍大了一点,思想也成熟了一些,她曾鼓励起勇气告诉母亲,可以选择离婚保护自己时,母亲却像折了翼的鸟一样,舔舔伤口,叹息一声说,都是为了你呀。

她说她根本不认可母亲所说的,是为了她而不离婚,她觉得她一点都不稀罕父母所提供的这种完整。

她宁愿不完整,也不愿一路成长以来被值入那么多的暴力场面,让她躲无可躲,给自己成年后的生活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自卑、不容易相信他人(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对自己是否能处理好异性关系完全没有信心,也不相信自己值得人爱。这些都是她目前的心理状态。

她现在对父亲,有很深的恨意,对母亲也有很深的怨念,怨懦弱的母亲不勇敢,没有离开暴力的勇力,更憎恨母亲偶尔在她面前流露出来的我当初忍受暴力就是为了你的那股委屈。

在某一瞬间又会对自己对待母亲的态度生出许多自责。

不知道她的母亲知道这些,会作何感想,在她看来,以为女儿会对自己的牲牺感恩戴德,女儿竟然从来都不这么想。

如此看来,成长在家暴家庭中的孩子,他们需要的并不是母亲自我标榜、忍气吞声的牺牲,而是勇敢的站起来保护自己免受暴力伤害。

只有能保护得了自己的人,才能有能力保护得了子女。

婚姻里也并非只有动手才叫暴力,语言暴力也是暴力,长期冷战,也是暴力,只不过是精神上的冷暴力,不管哪种暴力,都同样有巨大的杀伤力。

大约五六年前,有位妈妈咨询一位心理咨询师,问咨询师,她到底该不该离婚。她的女儿三岁,自己学历不高,工资也不高,嫁的是一个一线城市的公务员,收入较高。

她老公的家庭极其重男轻女,那位妈妈说她生了女儿后,婆家表现出极大的不满意,她老公也因此跟她常年冷战,虽无动手,但是一家人对她长期施以言语暴力。

三岁的女儿见到她爸爸靠近时,竟然会紧张到发抖。

需要说明一下,几年前国家还没有放开二胎政策,公务员生二胎是要丢掉工作的。

我们可以管中窥豹,看看言语暴力的威力。

如果细心观察一下,在暴力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理上都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太健康。

这些孩子成年后,不但要像其他成年人一样,拼力去生活,还要负责的自已的心理建设,消耗自身能量去修正父母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影响。

懂得凭借自己的努力修正自己,让自己过相对健康的成年生活,这还是较乐观的一种情况。

更多的人是直接将从父母那里耳濡目染而来的暴力,不经意的又用在了自己的配偶或是孩子身上。

这才是让人感到遗憾的地方。

可以说,家暴婚姻对孩子的成长一无是处,遭遇家暴的女主还要问要不要离婚吗?

诚然,离婚会需要面临很多问题,每个人的问题都不一样,可是问题再多,再难,也应该不会比挨打更难过吧?

难是难,却终究会过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17
我觉得没有必要为了孩子坚持不离婚,因为自己常年被家暴,过得并不幸福,这样的家庭也不会培养出性格健全的孩子。
第2个回答  2021-02-17
没有必要,因为离婚之后,自己和孩子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被家暴是很难受的。
第3个回答  2021-02-17
没有必要为了孩子坚持不离婚。因为这种不良的家庭环境也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