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三都,使齐国可以更加容易进攻鲁国,为什么孔子还要堕三都?

如题所述

堕三都,春秋时期鲁国堕毁三桓私邑的事件。
  三都是季孙氏的费邑、孟孙氏的郕邑、叔孙氏的郈邑。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年),孔子为鲁国的大司寇,为了加强君权,派仲由堕毁三都。季孙斯和叔孙州仇、仲孙何忌想要抑制家臣势力,也支持堕三都。叔孙氏先堕毁郈邑。费邑宰公山不狃起兵反鲁,率军攻入鲁国国都曲阜,鲁定公和季孙斯(季桓子)、仲孙何忌(孟懿子)和叔孙州仇(叔孙武叔)躲在季氏之宫,武子之台。孔子派申句须、乐颀率军击败公山不狃,公山不狃逃到齐国。之后,郕邑宰公敛处父反对堕毁郕邑,使三桓开始反对堕三都。堕三都最终失败,孔子不久之后,也离开鲁国,周游列国
原因
季孙氏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在季孙氏治理下的费地,生产关系相对进步, 经济日益繁荣。 公元前566年,即鲁襄公七年春天, 费邑宰(长官)南遗为季孙氏筑费城(旧址在今上冶古城一带),此时,季友玄孙季武子执政。同时,叔孙氏筑?城,孟孙氏筑成城,三城规模超过百雉(方丈为堵,三堵为雉,百雉为城),拟于国都。60余年后,孔子弟子仲由为季氏宰(家臣),孔子任鲁国司寇。孔子主张集权于公室,命令鲁国人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三家邑城过百雉,违反了周礼,不利于周王室的统治。因此,孔子主张"堕三都"。这一行动遭到费人的抵制。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在毁掉?城城垣,即将毁费时,费邑宰公山不狃与叔孙辄率费人叛乱,攻入鲁国都城曲阜,吓得鲁定公躲入季孙武的宫室,登上武子之台。孔子命大夫申句须、乐颀率师讨伐,在姑蔑(今泗水县东)打败了公山不狃。于是,季桓子(季孙斯),仲孙何忌率师摧毁了费城城垣。在拆毁孟孙氏的成城时,受到成邑宰公敛处父的抵制。十二月,鲁定公亲自率师包围成城,也没有攻下。堕成之举,半途而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23
隳三都,是因为当时的鲁国的大臣的礼制规格超越君王了。变得君不君臣不臣啦。
第2个回答  2012-10-23
攘外必先安内。不堕三都,三桓的势力过大,君权受到威胁,国家陷于混乱。只有巩固君权,才能国泰民安。国家安定了,才能进一步行仁政,国家才能够强大,才能抵御外敌。
当然,这是孔子的观点。
第3个回答  2012-10-23
君权第一,国家安全第二。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