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问题:金圣叹之死

据说金圣叹因哭庙之故,处死在三山街。但是中国古代死刑不是要等皇帝亲自批复吗?再说死刑地点为什么是在南京?

苏州府吴县调来新县令任维初对欠税者用重刑又高价售出公粮于百姓,激起民怨。民众假借顺治驾崩契机,组织反贪游行,后百多名秀才於第三日往孔庙哭庙,发泄不满,后向巡抚朱国治呈揭帖告发县令。谁知朱任二人早已勾结,捕18名核心人物,反向朝廷告秀才们抗纳兵饷,鸣钟击鼓,聚众倡乱,震惊先帝之灵,要求严惩。处“斩立决”(顺治十八年七月十三日)[1661年8月7日],法场-江宁-三山街,其中一人为金圣叹也。

他因冒犯皇帝受哭庙案牵连被朝廷处以极刑。
金圣叹是明朝人,明朝初期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而应天府改称为南京。所以,死刑地点应该在京城,就是南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21
 顺治十七年[1660],皇帝对金圣叹的作品加以赞美“此事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随即“感而泣下,因向北叩首”。随后苏州府吴县调来新县令任维初对欠税者用重刑又高价售出公粮于百姓,激起民怨。民众假借顺治驾崩契机,组织反贪游行,后百多名秀才於第三日往孔庙哭庙,发泄不满,后向巡抚朱国治呈揭帖告发县令。谁知朱任二人早已勾结,捕18名核心人物,反向朝廷告秀才们抗纳兵饷,鸣钟击鼓,聚众倡乱,震惊先帝之灵,要求严惩。处“斩立决”(顺治十八年七月十三日)[1661年8月7日],法场-江宁-三山街,其中一人为金圣叹也,不久任维初因犯另案被斩,朱国治被吴三桂兵杀并分食其肉,真是天有眼也。
批是批了。。。但看到的却是朱国治等人的奏折,歪曲事实的。再说当时康熙即位自由8岁,实际上办理政务的是4个辅政大臣。。。。金圣叹在南京犯事,又在南京被抓,又被关在南京的监狱里,自然在南京处决。
第2个回答  2012-07-21
第一个问题:清制,凡判决死刑的罪犯监候处决者,于秋审及朝审后,开具名册案由,奏请予勾,其经御批勾除者,即照原判处决,谓之勾决。
但是金圣叹的哭庙时机恰巧选择顺治皇帝驾崩以后的大丧期间,顺治驾崩后由鳌拜等八大臣辅政,康熙皇帝年幼没有亲政,自然也没有勾决犯人的权力。而且国丧期间压倒一切的是稳定,当时的官吏反告圣叹等秀才犯上作乱,自然引起当政者的深恶痛绝,判斩立决;也就是不用经过三审定谳直接处死。
金圣叹是苏州吴县人,苏州府属于江苏省,而且他的罪名是吴县县令任维初勾结江苏巡抚朱国治定罪判决的,所以在省城行刑也是很正常的。
第3个回答  2012-07-21
金圣叹是因“哭庙案”被江苏巡抚朱国治所逮捕治罪,当然死在南京了。
金圣叹等秀才的罪名是抗纳兵饷、鸣钟击鼓、聚众倡乱、震惊先帝之灵,被判斩立决,不要等皇帝亲自批复。
而且那时刚坐江山不久的清王朝不会容忍这种行为,即使等皇帝亲自批复,也是死路一条。
第4个回答  2012-07-21
是由当时的巡抚朱国治上报朝廷后,才处以斩立决的。
判决理由是:抗纳兵饷,鸣钟击鼓,聚众倡乱,震惊先帝之灵
实际上是巡抚勾结县令对他们的诬告。
当时,苏州府吴县调来新县令任维初对欠税者用重刑又高价售出公粮于百姓,激起民怨。民众假借顺治驾崩契机,组织反贪游行,后百多名秀才於第三日往孔庙哭庙,发泄不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