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城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商末时期,考城县为伯邑考之采邑。
春秋时期,此地为子姓戴国。隐公十年,秋,宋、卫、 蔡伐戴国,戴国最终被郑国所灭。后来此地为宋国所有,称葵丘。 【《左传·喜九年》:“秋,齐侯(齐桓公)盟诸会于葵丘。”民国《考城县志》记载:“葵丘在旧城东南一里百十步郭内,由于与考城县治如此相近,故称“考城古之葵丘也。”据《考城县志》记载,现考城县故城址在现河南省民权县林七乡西南三里处,该处因屡经水灾已无城址可见,至今仍有旧县集之称。 民权县地图(1984年制)在此处标有“葵丘会盟台”五字。1983年12月16日,日本中日、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井上靖曾专程到此处考察。】
秦时设县,称为谷县。
西汉时期,楚汉兵起,邑多灾年,因而称甾县,属梁国。此外,境内还设有外黄县。(见《考城县志》卷二)
新朝时期,甾县改称为“嘉糓”。
东汉属陈留郡,汉章帝二年(公元77年),刘炟东巡过甾县,诏日“陈留甾县其名不善……,取其光烈考武王之义,改甾县为考城县。”(引自《水经拄》23卷)。
北魏,改称考阳,在此置北梁郡。北齐并废之,改称为成安县。
隋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又复名为考城县,属梁郡。
唐朝,考城县属曹州。
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属开封府,朱温将考城更名为戴邑。
宋朝崇宁四年来属。
历经宋、金、元、明、清五代,一直沿用考城之名。
考城县治自汉至元初未有变迁。元代以后,考城县治因黄河泛滥屡有徙移。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20年)四月,河决开封,溢杞睢,考城大水,为避河患,县监李茂治于贺丘(贺丘即今民权县王桥集附近)。
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县城复遭河患,“知县杨显宗徙筑江墓店”(江墓店在今民权县李堂乡境内)。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考城又遭大水,“知县郑道徙筑即今日旧城”(旧城即今民权县北关集)。
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三月,考城知县雷逊,筑新城于堌阳。至此,考城县治才设置于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自清乾隆年间考城县治徙移之后,直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现民权县内无县治设置,境域分属考城县、睢县、杞县所辖。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三月八日,由刘镇华倡议,经河南省政府主席冯玉祥批准,划睢县三个区(包括原属旧考城的北七里,即大樊集、王桥集、陈店集、旧县村集、柴油坊集、林七口集等,以及属于睢县的部分辖地),还有杞县北部的西肥、巴河、双塔、人和、新兴,设立民权县,县治设于李坝集(今志城)。
1949年,考城县治由固阳镇迁至张君墓镇。
1954年,兰封、考城二县合并,称兰考县,又以二县首字为名。同年将原考城县管辖的北关,褚庙和程庄三个区划给民权县。
1956年,又划考城县北关、褚庙两个中心乡和程庄乡所属的十个小乡归民权县。此后,民权县区域无再变化。
考城县地濒黄河,历史上多次遭受水患,曾先后迁城六次。依上可知,金朝睢州考城县治在今河南省民权县东,距清乾隆年间徙移后的考城县治固阳镇(今河南省兰考)四十多公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