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城镇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0

华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龙川、兴宁和五华的古县城。秦置龙川县。据裴渊《广州记》:本博罗县之东乡,东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为号。据《南越志》“县北有龙穴山,舜时有五色龙,乘云出入此穴。”县名由此。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南越,置龙川县,赵佗为令,属南海郡。龙川得名缘由,一曰博罗之东乡(古龙川)有龙穿地而出,因以为号;一曰龙潭自嶅山分注于川,故名龙川。其时龙川县地辽阔,包括今之粤东大部分地区。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龙川为南越国辖地。
汉代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高祖派遣汉使陆贾奉旨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归汉,保留封地,龙川县仍属南越国辖地。南越王赵佗曾筑行宫“长乐台”于此;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平南越,设置交趾部,龙川属南海郡。献帝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为交州,龙川属南海郡。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改交州为荆州,龙川仍属南海郡。吴黄武元年(222年),废荆州,复交州,龙川属南海郡。黄武五年(226年),吴分南海郡置广州,不久又并为交州,龙川属南海郡。永安七年(264年),废交州置广州,龙川仍属南海郡。
两晋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析置东官(东莞)郡,龙川析置兴宁县,仍属南海郡。废帝大和元年(366年),龙川析置雷乡县,均属南海郡。
晋朝兴宁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由古龙川分治而立,县辖区有今五华、兴宁全境以及龙川县东部和紫金县东北部。东晋成和六年(331年),兴宁县由古龙川县分立,隶属东官郡,兴宁县治设于(今五华华城镇)雷公墩。永和三年(347年),分古龙川县地置雷乡县。
南北朝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古兴宁析今兴宁地置齐昌县(府),县治设于(今兴宁)县城北5里处洪塘坪(今枫林坪)。辖境多次变迁,梁天监年间(约503年),撤销齐昌、雷乡两县,并入兴宁县,县治由(今五华华城镇)雷公墩徙至今龙川县佗城,辖境多次变迁。
隋唐
隋朝开皇十一年(591年),裁撤龙川县建置,置龙川郡,郡治设于归善县(今惠州市东北)。兴宁隶属龙川郡。
唐朝武德五年(622年),在原齐昌地复置齐昌县,县治仍设于(今兴宁)洪塘坪(今枫林坪)。武德年间,龙川郡改名循州。天宝年间易名海丰郡。乾元元年(753年),复名循州,兴宁属循州。贞观元年(627年),废齐昌县,置宁昌驿,隶属兴宁。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复置雷乡县。兴宁保留东晋所划辖境,县治由佗城迁回长乐镇(今五华华城镇)雷公墩。
五代
五代时期南汉乾亨元年(917年),废雷乡县,恢复龙川县建置。循州府治移至龙川。兴宁隶属循州。同年,南汉王刘岩于原齐昌县址置齐昌府,兼辖兴宁,府治设于(今兴宁)洪塘坪(今枫林坪)。兴宁县治由长乐镇(今五华华城镇)雷公墩徙至今龙川境丫下圩附近。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南汉王刘岩降宋。废齐昌府为宁昌驿,隶属兴宁县。至宋天禧二年(1018年)始称长乐镇,天禧三年(1019年),兴宁县治由丫下圩迁回长乐镇(今五华华城镇)雷公墩。自宋熙宁四年(1071年)划出兴宁县兴宁江(今五华河)及右别溪(今琴江)流域地,设置长乐县(今五华),有户二千。以原齐昌县地为兴宁县,有户四千,兴宁治所设于(今兴宁)洪塘坪(今枫林坪)。兴宁、长乐同隶属于循州。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建置长乐县,设县治于长乐镇。县治亦名长乐(今华城镇),属循州。县治初设长乐镇,1149年(宋高宗绍兴十九年)迁至七都九龙岗。

元朝1292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复县治于长乐镇。1369年(明洪武二年),撤循州并入惠州,是惠州府七县之一。明洪武二十一年始筑城墙。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长乐改属嘉应直隶州。1914年(民国三年),因与福建省和湖北省的长乐县同名,遂改称五华县,以境内五华山取名,属潮循道,道治在潮安县(今潮安区),同年长乐镇改为华城镇。1936(民国25年)属广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广东省第六行政督察区,辖今兴宁、梅县区、龙川、大埔、蕉岭、和平、平远、连平、五华等9个县(区);因行政驻所兴宁县为原循州旧地,故而通称循州地区。1949(民国38年)初改为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兴梅专区。1952年后属粤东行政区。1954年县政府从华城迁往水寨镇,华城镇改为其辖区。1956年后属汕头专区。1965年6月属梅县地区。1988年1月地改市,五华隶属梅州市。 五华城乡武术盛行。李威光在崇文尚武的客家精神影响下,年少时便投馆拜师,学习武艺。
由于他天资聪颖,勤学苦练,一招一式,一拳一脚,扎扎实实。不几年,刀、枪、棍、棒、骑射皆能,武艺出众。他身材硕壮,体高七尺,膂力过人。乾隆十五年(1750),适逢开科县试,十六岁的李威光赴考,名列前茅,入选武生。这更坚定了李威光矢志武道的决心。在他的父母支持下,聘请了武艺高强师傅在家里授艺。李威光不怕辛苦,勤学苦练,常以“书要读,拳要练,老婆娶不娶都随便”的口语自誓。十年寒暑,他的武艺日精,在周围乡村中,颇有名气。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李威光赴省参加庚辰科乡试,金榜题名,高中武举。但仍习武不辍,矢攀高峰。他常穿着自制四五十斤的石屐(用大麻石凿成形似木屐,用麻绳作屐皮),以练腿力;朝夕抱举三四百斤练武石,以练臂力。勤奋不负有心人。李威光的武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乾隆三十七年(1772)李威光束装上京,参加壬辰科会试。殿试一举成名,钦点状元及第。 曾天节,(1906—1995),1906年9月23日出生于贫苦家庭。由于受地主豪门的欺压,从小就有着反抗精神。曾天节在五华中学读书时,正值“五四”运动之后、国共合作之初,革命思潮汹涌澎湃之时。他认真读书,经常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思想进步活跃。1925年3月,东征军第一次讨伐陈炯明的时候,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率东征军打到五华县城。曾天节中学读书时已锋芒初露,他作为学生代表受到周恩来亲自接见。他向周恩来揭发五华大官僚、土豪劣绅横行乡里的罪行,得到了周恩来的重视和支持。周恩来对他的革命启蒙和教诲,从此在他的思想上播下了革命的种子。1926年,他中学毕业后到广州寻找革命道路。通过堂兄曾任良(早期中共党员)的介绍,认识了中共广东区委的黄国梁,并参加了共青团。1926年7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广州四一五事变前夕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5月,受中共广东区委的指派,回五华县,任共青团五华县委书记,协助古大存领导五华的农民革命运动,8月,任中共东江特委委员、中共五华县委书记。后来脱党,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历任参谋、队长、主任、少将高参等职。他治军有方,号称“铁人”,在广东国民党中颇有威信。脱离中国共产党之后,曾天节与中共党组织及共产党人古大存等有过接触和交往。1948年担任国民党甲种部队广东省保安第十三团少将团长,,手中掌兵3000人;该团全副美式装备,属甲种精良装备。此后他也曾通过同乡魏鉴贤找到中共中央香港分局,表示了希望脱离国民党、投向人民的意向。1949年5月,举行粤东起义,起义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区纵队第四支队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交通厅副厅长、厅长,广东省政协第四、五届副主席。
陈敏(定智),1922年生,华城镇塔岗村人。先后任中共五华第三区特派员、两广纵队教导员、粤中行署公安局科长。1953年转入教育部门工作,先后任中共华南分局高等学校组织科长,华南农学院办公室主任、党委副书记、副院长。1986年离休。
邓基(瑞麟),1921年生,华城镇塔岗村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五华县立一中党总支部书记。1943年后参加东江游击区工作。离休前任广西经济干部学院副院长。
周少钦,1938年生,华城镇红星村人。中共党员,副研究员。历任中山大学地学院副院长、广东民族学院副院长、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早期从事昆虫、生物气象科学研究。
张金泉,1928年生,华城镇满堂村人。教授。1954年华南师范学院毕业。先在河南大学、华南师院任教,后成为全国植物地理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生态学会顾问、省自然保护区专家委员会委员。出版个人(合著)著作10多部、译著3部,获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多次。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事迹载入《广东高等专家大辞典》。
钟远蕃,1913年生,华城镇塔岗村人。中共党员。1933年考取中山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在粤东、湘、赣等地宣传抗日。1940年经中共派任广东省文化工作委员会宣传部长,负责省委机关报《新华南》编辑工作。1949年春任南京军管会行政司法部副部长、财经学校副校长。1951年在北京外文出版社任中文版编辑组长。1961年冬调任暨南大学教授,研究世界经济。
曾国华,1937年生,华城镇维新村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五华县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原副站长,高级工程师,广东省政协委员,县政协委员。23年矢志五华水保科研事业,先后撰写40多篇50多万字论文、资料。其研究成果在全国8个省(区)和五华62条小流域治理中推广应用,成效显著。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