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出自谁写的什么书?

多读几遍就知道了

你好,《月是故乡明》这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的原句是这样:“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了诗人对心里的思念之情。基本信息月是故乡明

诗集是唐代诗人杜甫《月夜忆舍弟》:月夜忆舍弟,
戌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末休兵。



资料拓展:

《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是伟大的诗人,被人称为“诗圣”他的作品有诗史的称号。与李白并称为“大李杜”。杜甫忧国忧民,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了1500多首诗,其中有很多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代表作用《三吏》,《三别》,《杜工部集》,其中“三史”分别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这几首诗篇可以说是流传最为广泛,很多人都会背。他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影响深远。

《月是故乡明》作品泽文:戌楼上的锣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
在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望生死,寄往家的书信都不能送达。这的日子何时休?没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26

《月是故乡明》选自季羡林的散文集《悲喜自渡》。这篇散文主要描述了季羡林的故乡,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乡,每个人都爱故乡的月亮,但是他只在故乡呆了六年,就背井离乡,然后表达了他对家乡的一个思念。

月是故乡明的第一段,他就这样写道: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在文章当中,季羡林还描写了他故乡没有山,但是故乡有很多的水,但是大山的话,只存在于想象当中。

随后,他又写到他的故乡的月亮,一轮明月,清光四溢在水里面相映成趣。最后,他又写道,他去过很多个国家,看过很多的月亮,但是他都会立刻联想到他故乡的月亮对比之下,但还是更加喜欢故乡的月亮,无论身隔多少万里,她的心立刻都会飞回来。

全文非常简单,但是围绕着故乡的月亮,围绕着故乡展开,虽然他写的是故乡的月亮,但是他表达的是是对故乡的思念,对故乡的一种回忆和怀念。

这篇散文入选了五年级语文的课本,让学生们感受到这种对故乡的依恋的感情。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可以想见,他所描述的就是官庄的月亮。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他的文学造诣很高。

第2个回答  2022-04-28

“月是故乡明”的上一句是露从今夜白;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扩展资料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4-25

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出自季羡林的《季羡林散文精选·悲喜自渡》。

杜甫诗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的意思是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从古到今,“月亮”都是思乡的代表,“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在通信不发达的古代,天上的一轮明月往往寄托着人们的无限情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皎白的月光中,隐匿的是浓浓的思乡深情。

一、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清平(现隶属于临清)人,中国语言学家、翻译家、作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季羡林被一些人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精通英文、德文、梵文、法文等,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二、主题概括:

《月是故乡明》中国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季羡林的散文作品,全文以月亮为主题,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更表达了天下间所有游子的心声。作者通过对小时候在故乡农村数星星、捡鸭蛋等往事的回忆,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常年来背井离乡的羁旅之情。

《月是故乡明》作者回忆了童年记忆中的月景和月下玩耍的趣事,以及离开故乡后再世界各地漂泊时看到的无数美景和月亮,通过故乡之月与他乡之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之月的喜爱,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4-25

你好,《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选自《季羡林散文精选·悲喜自渡》,作者是季羡林。

原文: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儿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盼望黄昏早早来临。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我有时候在坑边玩儿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我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我只在故乡待了六年,以后就背井离乡,漂泊天涯。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就立刻想到我故乡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