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出自谁写的什么书?

多读几遍就知道了

第1个回答  2022-05-02
月是故乡明》选自季羡林的散文集《悲喜自渡》。这篇散文主要描述了季羡林的故乡,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乡,每个人都爱故乡的月亮,但是他只在故乡呆了六年,就背井离乡,然后表达了他对家乡的一个思念。
月是故乡明的第一段,他就这样写道: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在文章当中,季羡林还描写了他故乡没有山,但是故乡有很多的水,但是大山的话,只存在于想象当中。
随后,他又写到他的故乡的月亮,一轮明月,清光四溢在水里面相映成趣。最后,他又写道,他去过很多个国家,看过很多的月亮,但是他都会立刻联想到他故乡的月亮对比之下,但还是更加喜欢故乡的月亮,无论身隔多少万里,她的心立刻都会飞回来。
全文非常简单,但是围绕着故乡的月亮,围绕着故乡展开,虽然他写的是故乡的月亮,但是他表达的是是对故乡的思念,对故乡的一种回忆和怀念。
这篇散文入选了五年级语文的课本,让学生们感受到这种对故乡的依恋的感情。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可以想见,他所描述的就是官庄的月亮。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他的文学造诣很高
第2个回答  2022-05-01
“月是故乡明”作者是杜甫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作品原文: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第3个回答  2022-04-30

《月是故乡明》是现代文学家季羡林的散文,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是故乡明》原文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儿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我有时候在坑边玩儿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我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待了六年,以后就背井离乡,漂泊天涯。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就立刻想到我故乡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第4个回答  2022-04-30
你好!
《月是故乡明》的作者是季羡林。
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选自《季羡林散文精选·悲喜自渡》。
本文通过讲季羡林小时候在家乡玩耍所见的美景,离乡后所见之月逊色于家乡之月,借月亮来寄托离乡后对家乡的思念。
他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第5个回答  2022-04-30
选自《季羡林散文精选·悲喜自渡》。本文通过讲季羡林小时候在家乡玩耍所见的美景,离乡后所见之月逊色于家乡之月,借月亮来寄托离乡后对家乡的思念。

月是故乡明选自哪本书

《月是故乡明》原文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儿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