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有什么特点

如题所述

蒙古菜点特色主要体现在蒙古族的菜点风味上。
蒙古族人的饮食比较粗犷,以羊肉、奶、野菜及面食为主要的菜点原料。烹调方法相对比较简单,以烤最为著名。菜点崇尚丰满实在,注重原料的本味。

内蒙古著名的菜点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抓羊肉、奶菜、马奶酒、莜麦面、资山熏鸡、肉干、哈达饼、蒙古馅饼、蜜麻叶、德兴元烧麦等。

对于草原牧民来说,骑马和摔跤可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对城里人则不一样,想真正学会骑马或者摔跤,那可得需要拿出点工夫来练一练了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欢穿镶边的蒙古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脚穿皮靴和毡靴,头缠红蓝布。现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节日或喜宴时才穿蒙古袍。妇女不论冬夏都喜欢穿裙子或连衣裙,用各色头巾包头

驯马是蒙古族传统的一个马术项目,和“男儿三技”一样是体现蒙古族勇敢和胆量的一种活动。精骑射、驯烈马是一个优秀男子的标志。据《蒙鞑备录·马政》载:“其马初生一二年,即于草地苦骑而教之,却养三年而后再乘骑。”

驯马,在清朝时称为:“诈马”,是一门绝技,只有剽悍机敏的棋手才能胜任。因为所驯之马多为生马,一般人是很难制服的。马驹断奶后,在草地放牧,二年后开始调教。从未被骑过的生马,性格暴烈,见人连踢带咬,无法靠近,这时就需要一位娴熟而勇敢的骑手来骑乘骏马,手持套马杆来驯马。套马杆是一根结实而有韧性的木杆,杆头系有皮绳,用来套住马脖子。这比古代欧洲用绳子来套马要先进得多了。生马见人后就要迅速的逃奔,此时,驯马手策鞭猛追,用套马杆准确的将马套住,抓住套马杆不放松,奔跑一段路程后,接近生马,乘机敏捷果断地跳上马背,生马自然是暴跳如雷,狂奔乱叫,而驯马手却随着马的顽悍和倔强的姿势而顺水推舟,不断改变骑法来应对。直到马声嘶力竭,被迫制服为止。这种惊险的驯马,只有勇敢的骑手才能胜任,所以历代人民都把驯马作为衡量优秀骑手的尺度,后来作为传统的表演项目。

马长出四齿后就要去势,去势时也得由驯马手将马套住制服,另一个驯马手双手揪住马耳朵,再有一人紧拉马尾巴,三人同心协力,迅速将马按倒在地,实行阉割。这种去势的马,蒙古语称:“阿塔思”意即骟马。去势后的马又经过二三年放牧,再次,调教乘骑,这时马的性情才变得温顺了许多,白天不给马喂食,到晚上才在草地放牧。一般来说,牧人们对马的训练很严格,但是从不用鞭子打他们,而是爱护地接近他们,使之与人产生深厚的感情,已驯的马不咬人也不乱踢人,步伐能随人意的调训而改变,但必须善于应用驾驭的方法才行。

摔跤,蒙古语称为“搏克”,蒙古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摔跤手为搏克·巴依勒德呼。早在十三世纪时已经盛行于北方草原。既是体育活动,也是一种娱乐活动。所属在祭敖包和那达慕大会时进行。近代方志记云:“肇自古昔,为蒙古最嗜之游戏,今则盛行于北蒙古,若逢鄂尔博祭日,则必举行此技,角者著皮革之单衣,跨长靴,东西各一人,登场而斗,以推倒对方为胜。族长及王公临而观之,授胜者以奖品,平时则其部之少年,集二、三人而行之。”这说明蒙古人不但在那达慕和祭敖包时进行,而且在平时也三五相聚,搏击为乐。

蒙古式摔跤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摔跤比赛时,身穿铜钉牛皮坎肩“昭达格”,头缠红、黄、蓝三色头巾,脚蹬蒙古花皮靴,腰扎花皮带,下身穿套裤,脖子上挂着五彩飘带。出场时,双方摔跤手挥舞双臂,然后互相搏斗。蒙古式摔跤不分等级,采取淘汰的方式,决赛出冠军手、亚军手和第三名,分别授予荣誉称号和奖品。

蒙古摔跤在历史上有记载大约是在十三世纪。其时,所流行的摔跤形式与后来的蒙古式摔跤没有什么不同,当时盛行的是所谓的自由式摔跤。这种摔跤方式规定卧倒仍可以相搏,使对方双肩着地才算赢家。因此,为达到这个目的,参赛者可以用各种手段去制服对方,发生伤残和死亡的事故也是常有的事情。

摔跤参加人数不限,但须成偶数,少则二至四人,多则一千余人,比赛胜负采取单淘汰法,蒙古族有许多的摔跤技巧,可以捉、拉、扯、推、压等十三个基本技巧演变出一百多个动作,可以抓住摔跤衣、腰带、裤带,但不许抱腿,不准打脸,不准突然从后背把人拉倒,触及眼睛和耳朵,不许拉头发,踢肚子或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

在摔跤开始的时候,摔跤手要着摔跤服,上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短袖背心,上面钉有数行铜钉和银钉,背面有圆形眼镜或“吉祥”之类字样。蒙古语称昭达格。下身穿一条绣有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的肥大套裤,用十五六尺长的白绸子和各色绸料做成,腰间系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短裙,蒙古语称希力布格,腰上还扎有花皮带,库掏钱面双膝部为绣有别致的图案。有孔雀羽形、火形等吉祥图案。脚登蒙古靴和马靴,头缠红、蓝、黄三色头巾,脖子上挂着五彩飘带。

蒙古族的摔跤,既不同于中国式摔跤,也不同于日本的相扑。它在规则、方法、服装、场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蒙古式摔跤一上来就互相抓握,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摔跤人数是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一百二十八、二百五十六等双数,总数不能出现奇数。报名不分民族,不分地区,不限体重。安排对手由德高望重的栽判员负责,不征求摔跤手的意见。比赛实行单淘汰制,即每轮淘汰半数。

摔跤手的服装比较讲究,下身穿肥大的白裤子,外面再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的套裤,上衣是用香牛皮制做,上边钉满银行或铜钉,后背中间有圆形镜或“吉祥”之类的字,腰间系有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围裙,脚登蒙古靴或马靴。名跤手脖子上佩戴着五颜六色的布条项圈—江嘎,看上去煞是威风。它是在一定级别的比赛中获得优胜的象征。

比赛场地简单,只要有一片草坪或松软空地,观众席地围坐,摔跤手就可以在中间进行比赛了。比赛前,双方都有高唱挑战歌,以肋声势,唱三遍后,双方摔跤手跳跃而出,做着雄鹰展翅的舞姿进入会场。

比赛开始,摔跤的双方互相致意和向观众敬礼后,开始较量。顷刻间,争斗相扑,盘旋相持,腿膝相击。蒙古式摔跤以巧取胜,一跤定胜负,只要身体有一处着地就算输了。但不能抱腿,不准反关节动作,不准扯裤子。蒙古摔跤大体分踢、绊、缠、挑、勾等三十余种、三百多个动作。凡取胜者,到裁判台双手捧出事先准备好的果子、奶食等,然后边跑边撒在围观人群中,让大家分享他的“胜利果实”。

近年来,经过改革,古老的蒙古式摔跤,以其音译—搏克驰名中外。在重大的那达慕大会上,都设有女子搏克比赛。她是那达慕体坛上一支娇艳的奇葩,倍受国内外宾客睛睐。女子搏克独具魅力的观赏价值,为那达慕大会纺织了一束五色的彩环。
改革后的搏克运动,常以单独项目构成比赛,这种比赛不仅设有个人冠军赛,还设有团体赛,表演赛和安慰赛等内容,从而为古老的蒙古式摔跤,注入了无限的生命力。由此,搏克登上了全国比赛的殿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蒙古鹿棋

蒙古鹿棋(蒙古族鹿棋),蒙古语称“宝根·吉日格”,是传统的启智类游戏。棋子模拟狗和鹿的争斗过程,是蒙古族传统娱乐项目之一。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聪明与智慧,在智慧类的民间体育中有着很好的学术价值,对于研究蒙古族的历史、民俗、社会有着较好的借鉴作用。2007年6月15日列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11日吉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增补项目。

历史渊源

蒙古鹿棋,蒙古语称“宝根·吉日格”,是蒙古族传统娱乐项目之一。据考证:鹿棋起源于七、八世纪以前,古代游牧人的娱乐活动,除了赛马、斗骆驼和舞蹈之外,还有鹿棋等娱乐活动。在古老的银山、阴山苏木土沟畔和乌兰察布草原上,都发现了古代的鹿棋岩画。

鹿棋介绍

鹿棋棋子分为鹿和狗(蒙古语称“脑海”、“宝格”)两种。棋盘上有山和原(蒙古语称“乌拉”、“塔拉”)。棋盘呈方形,纵横线各5条,交叉成25个点。中心纵线的两端各有一座山,一个呈平顶形,一个呈尖顶形,内画十字线,也构成几个交叉点。两人对弈时,一方执2子,为鹿方(先走子);另一方执24子,为狗方。对战中“鹿跳吃狗,狗围堵鹿”。狗方若能困住鹿方,狗方为胜;若困不住,鹿方为胜。民间也有将此棋艺的“鹿吃狗”称为“狼吃羊”,是传统的启智类游戏。

根据其规模,过去流传着2个鹿24个狗的鹿棋和4个鹿64个狗的鹿棋,目前蒙古族的民间广泛流传前者。

游戏规则

鹿棋由两个人对弈,一个人执“鹿”,另一个人执“狗”。下棋前先摆棋盘,把2个“鹿”摆在2个“山”口,把8个“狗”摆在棋盘内呈四方的8个点上。下棋规则是:“鹿”可以在整个棋盘上走动,而“狗”只能在大正方的区域走动,不能进“山”。鹿和狗每次只可走一步,可以走直线,也可以走斜线。

下棋的时候,执“鹿”的人先走。在同一条路线的3个位置上如果“鹿”从一边的位置跳过“狗”走到另一边的位置,就吃掉了被跳过的“狗”,将其从棋盘上取下来。执“狗”者的目标是把“鹿”圈住,执“鹿”者的目标则是把“狗”全部吃掉,不被“狗”圈住。执“狗”的人先把布棋时没摆在棋盘上的16个“狗”每次一子摆上棋盘,可任选位置。待把“狗”全部摆到棋盘之后,可以移动棋盘上的“狗”,设法围住“鹿”。在与“鹿”同一条线上两个“狗”挨着排列时,“鹿”不能吃“狗”。“鹿”的周围都形成这样的布局,即“鹿”被圈住,执“鹿”的人就被判定为输棋了;执“狗”者如果被跳吃的多,而无法围住“鹿”时,就为输棋。

文化价值

鹿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蒙古族传统的竞技娱乐项目,是蒙古族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喜爱的棋类。

鹿棋棋盘纵横交错,变化无穷。一千多年来,在蒙古族民间一直盛行不衰。“鹿吃狗”到“狼吃羊”的演变,表现出了游牧民族与牲畜的密切关系,人能征服和驯化动物的能力。

在民间的普及与传承中体现其特殊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鹿棋是蒙古族民间典型的棋艺之一,历史悠久、群众性强。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聪明与智慧,在智慧类的民间体育中有着很好的学术价值,对于研究蒙古族的历史、民俗、社会有着较好的借鉴作用。

鹿棋体现了蒙古族的生活习俗,是激发人们斗志、建设精神文明的大众性传统项目,对于增进民族团结、加强文化建设有着很好的实用价值。

濒危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蒙古族赖以生存的草原环境、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变化。过去,深受青少年喜爱的鹿棋,已经被现代的网络、电视以及其他文体活动所取代,到21世纪初,只有偏远地区的蒙古族群众,时常对弈鹿棋,其原生态的更多内容难以保持。一些棋艺较好的民间艺人年事已高,有的相继谢世,传承人较少。在流行的各类文体活动中,蒙古族传统的鹿棋并非其中的内容之一,其衰弱趋势日益严重。

如今,2007年6月15日列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11日吉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增补项目。

塞音吉雅为了让古老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在蒙古鹿棋传承和“非遗”申报的道路上,他用了人生最宝贵的34年光阴,他也是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鹿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唯一继承者,目前他正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象棋广场地下商场里紧张筹备着蒙古鹿棋文化园项目,文化园项目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具备蒙古鹿棋制作、交流、推广等多项功能。

塞音吉雅制作的精美木质“鹿”与“狗”旗子

伊金霍洛旗民族幼儿园,塞音吉雅正在给孩子们上课

内蒙古博物院开实践课“围鹿棋”

来源:百度、正北方网、松骏网

蒙古族传统游戏——蒙古鹿棋

2017-06-14走遍草原

第2个回答  2020-09-19

蒙古族给我们的感觉普遍都是豪爽大气,大块吃肉、大口喝酒。不错,蒙古族的气候环境以及文化传统决定了他们身上独特的气质。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蒙古族的特色美食吧。

  涮羊肉

涮羊肉

  涮羊肉传说起源于元代。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饥肠辘辘之时,厨师急中生智,飞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几下,捞出后撒细盐。忽必烈于是赐名为“涮羊肉”。

  手扒肉

手扒肉

  手扒肉是红食中的一种。蒙古族人民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顾名思义,"手扒肉"就是手抓羊肉,是蒙古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是牧民们的家常便饭。手扒肉的做法是把带骨的羊肉按骨节拆开,放在大锅里不加盐和其他调料,用原汁煮熟。吃时一手抓羊骨,一手拿蒙古刀剔下羊肉,蘸上调好的佐料吃。根据牧民的习惯,手扒肉一般用作晚餐。到草原观光旅游不吃一顿手扒肉就算没完全领略到草原的食俗风味和情趣,虚此一行。

  烤全羊

烤全羊

  烤全羊是内蒙古一种传统而具有独特风味的宴客佳肴。烤全羊是新疆少数民族,尤其是维吾尔族人民膳食的一种传统地方风味肉制品。由于“烤全羊”的加工方法特殊和讲究,新疆解放以前烤全羊是达官贵人、地主巴依等上层人士在逢年过节、庆祝寿辰、喜事来临时用来招待尊贵的客人的珍贵佳肴,以前只供蒙古王爷享用,一般牧民根本吃不到,如今这一传统美食一般人都有机会品尝了。

  羊杂

羊杂

  羊杂即羊下水,把羊头、蹄、心肝、肠肺以及羊血洗净、煮熟、切碎。加上葱、蒜、辣椒等调料,装入锅内,放一块羊尾油,还可另加细粉条,煮好后,捞到碗里红白相间,热气腾腾,油而不腻,令人垂涎欲滴。是一道暖胃、驱寒的保健佳肴。

  奶豆腐

奶豆腐

  奶豆腐,又叫奶干,蒙古语称"胡乳达",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见的奶食品。用牛奶、羊奶、马奶等经凝固、发酵而成的食物。形状类似普通豆腐,但不是豆腐。因像豆腐而得名。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乳香浓郁,牧民很爱吃,常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出远门当干粮,既解渴又充饥。还可以做成拔丝奶豆腐,其软韧牵丝为断,是宴席上的一道风味名菜。

  奶皮子

奶皮子

  奶皮子,蒙语称"查干伊德","乌如木"、"乌日莫"。汉语的意思就是"白色的食品"。是把马、羊、牛和骆驼鲜乳倒入锅中慢火微煮,等其表面凝结一层腊脂肪,用筷子挑起挂通风处晾干即为奶皮子。属鲜奶中的精华奶皮,蒙古语称"乌如木",是奶食品系列中的佳品,营养价值颇高。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蒙古族的特色美食。说到蒙古族,眼前就浮现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景,各位,如果有去蒙古,千万不要忘记尝一尝当地的独特风味,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

第3个回答  2020-09-19

摔跤是蒙古族的竞技项目之一,是节日和祭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摔跤服是摔跤手出场比赛时所穿的服装,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

摔跤服的上身是用牛皮或鹿皮制作并绣有花纹的类似坎肩的无袖短衣,蒙古语称“召德格”。“召德格”上面镶有泡钉,蒙古语称“陶布柔”,多以铜或银制作。背部还饰有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的精美图案装饰,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

摔跤裤蒙古语称“班扎拉”,多用十五六尺长的白色或各色绸料做成,不仅宽大多褶、活动方便,还显得大方美观。“班扎拉”的外面还要穿一种双膝部位绣有各种象征吉祥的图案无裆裤,蒙古语称“图呼”,具有护膝和装饰的作用。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搏克服饰与锡林郭勒草原搏克服饰略有不同,多半没有肥大的裤子,只在长腰靴内加套革制的护膝板。革板为上宽下窄的长方形,上下均呈弧形,底部有向内挖出的半圆凹形槽,在凹槽的两端各有一小孔用于系皮绳条,凹形槽正好套合在脚背上部,将皮条绳套在脚底,使护膝革板不能滑脱。

护膝革板可防止搏克手在比赛中倒地时膝盖受伤,并因此而得名。护膝革板上有精美的彩绘,其中一种纹饰以牛、马、骆驼、虎等动物的形象为主。这种纹饰源自草原游牧生活和图腾崇拜,具有两种含义:一是对自己饲养牲畜的喜爱,二是对神的崇敬。蒙古族在由古代的游猎生活演变到现代游牧生活过程中,传统的敖包祭祀有了一定的变化,由崇拜单独一个敖包变成了崇拜13个敖包。在蒙古族的信仰意识心理中,13个敖包中包括羊、山羊、马、牛、骆驼等家畜的敖包神。由此,搏克护膝革板画面中出现的牲畜形象也就有了保护神的含义。虎造型的出现及搏克手入场仪式中的鹰步舞等,则与他们与古代鹰神、虎神图腾崇拜意识有关,同时也是搏克手希望自己像鹰、虎那样勇敢彪悍的象征。另有一种革板纹饰是以绘制各种蒙古族所喜爱的传统吉祥云卷形多变化对称辐射图案为主。这种纹饰寄托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及其审美意识。以绘制大象、孔雀、猴等动物图案为主的革板纹样的出现则与蒙古族接受藏传佛教文化有关。

革板纹饰中还有一种为彩绘的龙凤造型。蒙古族是在蒙元时期才开始接受龙凤文化艺术的。龙凤文化深受蒙古族的喜爱,在其服饰、帽饰、鞍马具及彩绘家具等装饰上运用也很普遍,而搏克护膝革板上常绘的龙形图案,多以独龙腾云、双龙戏珠等画面为主,不仅丰富了搏克护膝革板彩绘艺术,也显示了蒙古族文化与传统的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

摔跤手们还有一个重要的装饰是套在脖子上的缀有各色彩条的彩圈。蒙古语称“景嘎”。它记录着摔跤手在比赛中获得过的名次,是著名摔跤手的标志性装饰。

第4个回答  2020-09-19

提到葛尔丹这个名字,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康熙平定葛尔丹,康熙帝捍卫了大清国的领土完整,但是从蒙古族乃至客观的角度上来看葛尔丹确实为英雄,自元朝灭亡后,蒙古族便一直被打压,分为三个部落,直到葛尔丹继位才逐渐稳定各部落,葛尔丹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我蒙古的土地,佛求也不给”,这不仅仅是葛尔丹的狂妄,更是准格尔汗国实力的体现。

17世纪沙俄彼得大帝,中国的康熙大帝,葛尔丹是亚洲东部乃至世界的三大帝王。葛尔丹在吞并西藏中亚的各个部落后,不断对外扩张,领土最大时达700多万平方公里,但是这并未满足他的野心,准备伺机消灭在中国新疆的蒙古部落,葛尔丹帝国一步步的强大,加上沙俄的强力支持,葛尔丹野心日益膨胀,清康熙29年,葛尔丹率3万骑兵横扫喀尔喀部落,喀尔喀部落整个部落一家老小逃亡漠南。

喀尔喀部落首领请求清廷发兵援助,这是康熙帝所不能容忍的,此事事关满清的生死存亡,以绝后患。于是大清皇帝便开始了他的首次御驾亲征,葛尔丹战败,但是蒙古军队也重创了清军。

七年后,葛尔丹卷土重来,气势汹汹的开始大举南下,此次清廷出兵近十万,兵分三路,彻底将葛尔丹荡平,此后葛尔丹由于众叛亲离,服毒自杀,一代草原枭雄就此陨落,蒙古族此后一蹶不振,从此蒙古族再无一人能领导部落抵御外敌入侵,蒙古也从世界史上几近绝迹。

葛尔丹犯得最致命的一个错误就是一个羽翼未丰的游牧民族不该和当时正处于“康乾盛世”对抗,清康熙二十三年,中国人口达2.3亿,葛尔丹妄图挑战此时的中国这无疑是以卵击石,而且,葛尔丹的对手不是别人,那是千古一帝的康熙啊,如果葛尔丹再往西发展便可灭了哈萨克施坦等中亚五国,一统中亚,也可称霸一时。

其实葛尔丹并不弱,只是生不逢时,碰到了比他技高一筹的康熙皇帝!自古以来历史便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若是葛尔丹是胜利者,那么悲情英雄恐怕要改名易主了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