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别和理解孔子和孟子分别对人性的看法

如题所述

孔子认为,人的本质天生带有人性的闪光点,当然这不代表孔子没有看到人性中的弱点,但他不同于后来者,如孟子、荀子等人那样,陷入对性善、恶之间的争论中,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外在环境以及个人积累对于人性的影响,所以说,先天的优并不能直接决定后天成为君子,而是要在教育与日常生活中不断的锻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通过“礼”来规范和矫正行为,从而完善人性。他将“礼”与“仁”进一步扩充到政治层面,这对于孟子后来的“仁政”学说的建立也提供了理论基础。孟子提出了一套系统的人性学说。这套人性学说不仅是孟子学说的核心内容,而且对后来的宋明理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继承孔子思想的孟子,把孔子的仁、义、礼、智阐发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四心说”是孟子人性善的理论基础。孟子认为,人人都具有这四种情感,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皆知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的“四心”和“四端”继承了孔子“仁”的概念,强电“仁”就是人心,就是人的道德依据。因此,孟子说“仁,人之心也;义,人之路也。仁,人之安危也;义,人之正路也。”由此可见,孟子不仅仅将孔子的“仁”学说进行了吸纳融合,还独创的把义纳入到人性的范畴之内,从而构成了他所独有的“人性善”的基本论断。由此可以得出,孟子人性论的形成与建立,不仅仅继承了孔子的人性论思想,也在他的基础上进一步的_展与深化。来源:青年文学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