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与明朝人相比哪个的闭关锁国更厉害

如题所述

清朝。楼主也许是主要指两上时期都实行的海禁而言吧?
两个时期的世界各国主要通过海上贸易,特别是清朝时期,尤其如此。清朝的闭关锁国对历史的影响程度显而易见。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统治华夏,以少数民族统计多数民族,不免有种夜郎自大之感,以为统治了汉民族,即是统治了世界,这时期的排外政策极其严重。

明朝同样实施海禁,但并不等同于闭关。

就明清海禁政策而言,二者最大的不同,是明代虽有海禁,却是对外开放的,如果否认这一点,就势必无法解释明初海禁的同时,又有郑和下西洋海外壮举的矛盾现象。由此可见明朝的海禁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海禁。相对来说清初的海禁则是完全一样上的海禁,我们说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是以其海外政策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综合的主导趋向而言的”

“以政策分阶段考察,明朝海外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官方海外开放时期——转折时期——对海外民间社会开放时期,经历了开放——转折——开放的历程。我们可以注意到,明代所谓的禁海大部分时期都是针对日本的带有经济制裁性质,经济封锁性质的贸易禁运,军事禁运,无论明初的海禁,还是嘉靖事情打击海盗倭寇的海禁都是如此,把这样的政策当成闭关锁国是对历史无知导致的误会,事实上正如无论近代还是现代,西方国家都经常对敌对国家实行贸易禁运经济封锁,这是屡见不鲜的,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把这些带有经济制裁性质的政策当成是闭关的表现,否则只能得出近代历史上的法国,现代的美国都实行过闭关的荒谬结论。明代的主流始终是开放,这点是已经被大量无可争辩历史事实所证明的结论
反观清朝,它的海外政策也经历了三个时期,封锁海疆时期——开海时期——走向收缩封闭时期,经历了封闭——开放——封闭的历程
正好和明朝完全相反,明朝是从开放到开放,而清朝是从封闭到封闭”

“就政策的总体趋向来看,明代海外政策是开放的,而清代是封闭的。考察明代海外政策走过的历程,可以前后包含有两种不同内涵的开放。明初是官方垄断的对外开放,在弊端暴露后,中叶政策调整,平定外来侵扰后,转向对民间社会的开放,海外政策完成了以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的转移,也即将官方层面的开放下移到民间层面的开放。考察清前期海外政策走过的历程,反映出清朝一开始就倒退到封闭,后虽然实行单口通商,但总体趋向是更加严密控制,全面走向封闭,政治始终是清朝海外政策的中心,至于类似明朝的大规模开放,无论是官方的开放,还是民间的开放,是清朝从来没有过的”
“从政策作用来说,明初的海外开放政策,造就了郑和这一海上英雄人物,并引发明中叶社会内部的深刻变迁;明后期的海外开放,造就了郑芝龙这一海上巨头的枭雄人物。显示了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新的发展变化。郑氏海商贸易军事集团在明末的崛起,积极参与到正在形成的世界市场的活动当中,雄据远东海上,足以威慑西方国家,是中国直到明末海上力量并不落后于西方的最好证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10
明朝没有所谓的闭关锁国的说法。只是禁海而禁海的目的是处于当时沿海一带倭寇为乱,使得朝廷不得不把沿海居民内迁实行坚壁清野,后来嘉靖年间浙直总督胡宗宪率领戚继光和俞大猷平息了倭患之后隆庆年间就已经开始进行对外贸易了史称“隆庆新政”当然开海禁只是其中的一个政策。而满清的禁海一开始是为了防郑氏因为他们占据台湾对沿海构成了较大威胁所以也实行了类似于明朝的禁海令。但是评定台湾后满清并没有开禁,后来英国使者马嘎尔尼请求与满清互通有无时就造就了那句千古名句:我天朝上国地大物博,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无须与海外蛮夷互通。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1-10
你这个问题涉及到的知识很广泛,我只给你稍微讲下,
清朝和明朝在某一特定的情形下相比,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比价厉害。

你有心你可以看看地图,明朝在北方为了打击来自蒙古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以及消除游牧名族骑兵的优势 修筑了大量的明长城,而这条长城同时也是一条切断汉文化传播到北方的铁链,直到1567年的“隆庆和议” 明朝才与鞑靼之间确定“封供”关系,签署互市的和议 ,自此自明朝开国以来,明蒙之间长达200多年的战争局面终于落下帷幕。 明朝在东南沿海地区海外贸易是分的明显,这一点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参考明朝对外贸易史,我只给你举个例子。
{万历十五年中 首辅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使得明朝经济达到了后期的高峰,将隆万中兴推到了高潮。而此时的中国仍然可以算的上是世界的中心 ,1/3的白银流向了中国可以给你举个数据{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的白银30000吨;日本生产的白银8000吨;两者合计38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7000或10000吨。因此在那一百年间,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你可想而知。

清朝则不同,你主要可以参考下百度百科 “闭关锁国” ,

希望对你有一点点小小的帮助~~~
第3个回答  2012-11-10
肯定是清朝。
明清的海禁有本质上的区别,明朝是为了剿灭倭寇,剿灭后就开关了,明朝后期与西方经济科技交流密切,世界各地出产的白银大幅度流入中国,西方的先进火器技术也传入中国,使得明朝的火器水平一直是世界先进行列,满清就不同了
第4个回答  2012-11-10
明朝海禁是十四世纪时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海禁。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进贡除外)。此令于永乐年间伴随郑和航海曾告取消,但嘉靖年间海贼倭寇猖獗,不得已又一度恢复。隆庆年间明政府调整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海禁的解除为中外贸易与交流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十八世纪,由于中外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和人民反清起义不断发生,清朝统治者担心外人和汉人会结合起来反对清朝。1717年,清政府下令不许中国商船到欧洲人控制下的南洋地区进行贸易。清政府在对贸易范围实行限制同时实行禁教,减少中外之间的往来。17世纪末,清政府允许天主教在中国传播。随着教会在中国影响的扩大,它开始直接干涉中国的内政。尤其是1704年罗马教皇格勒门十一订立“禁约”,禁止中国教徒尊孔祭祖。康熙严辞拒绝了这项要求。1720年清政府开始实行禁教政策。1727年又明确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到广东的虎门和福建的厦门两处。1757年正式实行闭关的政策,乾隆皇帝宣布西洋商船只准在广东的虎门一处停泊贸易。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准皇帝颁布了《防范外夷条规》,根据这一文件建立了“公行”机构。公行是由官方特许的商人组成的垄断性外贸组织。外国人来广州做买卖必须经由公行,其行动也由公行的行商负责约束。外国商人只准在规定的时间,即每年的五月至十月间来广州进行贸易,期满必须离去。在广州期间他们只能住在由公行所设的“夷馆”内。外商在华只能雇用翻译和买办,不能雇人向内地传递信件。中国人不准向外商借贷资本。条规还规定要加强河防,监视外国船舶的活动。这些规定在以后的嘉庆和道光年间屡被重申。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防范西方殖民主义者。但这种自卫措施是非常被动的。
  1757年,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又称广州十三行)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这一命令,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乾隆的这道圣旨常被视为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