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中情境教学需注意哪些问题

如题所述

1、要注意科学性
科学性要求教师采用各种方法所创设的历史情境应与当时的历史史实相符合,不能违背历史,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并且概念要准确,没有知识性、思想性的错误。
教师在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历史时,必须尊重历史史实,不能的夸大或进行艺术的虚构,应让学生获得真切的历史感。教师在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现历史情境时,应该注意所展示的声像资料的科学性,如果我们向学生展示的感官形象是文艺作品,比如电影、电视剧、今人的绘画等,很可能是背离历史真实的,其作用恰恰是误导。因此教师对采用的声像资料光看品种题目不行,一定要看看其内容、画面,听听其配音。了解所有的画面是否紧密配合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对其进行精心的选取和剪辑。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影视作品与历史史实的区别。
教师在把历史小品引入课堂,让学生编演历史短剧以再现历史时,要对历史小品、短剧的内容进行指导,以免出现科学性错误。如在学习禅让制时学生编演了尧、舜、禹禅让的小品,学生在表演时说,尧把皇位让给了舜,舜做了皇帝。后来舜年老了又把皇位让给了禹。秦朝以前是不存在“皇帝”这一称谓的,这是一个很明显的错误。对这种知识性错误教师应及时纠正,或让学生找一找有什么错误。让学生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评判史实的真伪,从而形成客观真实的历史认识。
2、要注意目的性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目的明确时,行为成果就大;目的不明确时,行为成果就小,这是我们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在课堂上,教师创设出生动逼真的历史情境并不是目的。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要考虑通过创设情境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是激发兴趣、引起动机还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解决难点、突出重点,还是加大密度、节约时间;是用来弥补文字教材的不足,还是来加强思想感情上的熏陶……总之,教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防止和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师是为了展示现代教学媒体,或为了演小品而创设历史情境。
教师应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辅助教育手段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它的作用只能是“辅助”,它的价值也只能是作为一种为人所用的教育手段而存在,而不能成为教学目的。否则现代媒体成了教学机器,教师成了只会按键盘的“机械手”,这样的课堂教学看起来生动活泼,实质上冰冷死板,极不利于学生完善人格、发展个性等人文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有效的历史信息,要为学生所掌握,这需要学生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学生反思、交流和表达来实现的。学生接受信息离不开视听,对所接受的信息的感知和理解离不开思考。只有将视听与思考统一起来,才能使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才能实现认识的深化。在这一过程中视听是感受外界的刺激,思考是人脑对接受到的刺激进行分辩和比较,二者相辅相成。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视听与思考统一起来,形成完整的概念和认识而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环境和场景,不仅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停下生动的形象,而且能从这些形象中得到启示、悟出道理、受到陶冶,发现和认识一些规律。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历史,在教师创设的历史情境中进行分析思考和情感体验。
3、要注意实效性
实效性要求教师创设历史情境时使用的方法、手段,选择的媒体,必须是教学上实用的、能达到最佳效果的,要注意不要拼凑,不要把媒体当成装饰物,要注意实效。这需要教师坚持两个出发:一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出发;二是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教师要根据教材重点、难点的需要选择使用最佳的方法、手段,最佳的媒体,发挥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和媒体的优势,让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使所创设的历史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记忆新知识,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每一种教学方法、手段、媒体各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每一种教学方法、手段、媒体呈现教学信息的功能和能力也不尽相同,某一种方法、手段、媒体应用在某一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要比其他媒体更为有效。教师应认识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形有影有声,入眼入脑,活泼感人,这是创新;站在讲台上,一本书,一根粉笔,或加一幅图,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师生心灵感应,产生情感、意识上的共鸣,这也是创新。课堂上师生的对话,既是一种思想火花的碰撞,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个语言幽默、思想深邃、知识渊博、情感丰富、风度儒雅的历史老师,他的言行中所折射出来的智慧,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计算机无法取代的。
从现有教学条件出发,把计算机与常规教学手段进行优化组合,无疑将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求得实效。在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应看到现代教学媒体种类很多,性能各异,在表现方法和使用效果上各自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优缺点,没有一种能绝对满足一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教学媒体。而教学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对人体的多种感官进行多方位的延伸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应该对性能各异的教学媒体进行选择和优化组合,使其在教学过程中交互应用,扬长避短。
齐健教授说过:“一堂好课的底线是学科本色。教学设计应注意体现“素课”(摈弃浓妆艳抹、穿靴戴帽),在看似朴实的设计中内隐厚实的史学功力和教育底蕴,蕴藉着思维的深刻性、穿透力,强调思辨性。一切的教育教化应当是从“读史、说史、学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得以彰显的。在教学手段、教学技巧上宜力求简约。简言之,一句话:要‘返璞归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2-30
1、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历史问题情境创设,不是教师简单地提出问题,一问一答,而是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并视为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在教学中,通过营造浓厚的问题情境氛围,养成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培养学生求异创新思维。问题呈现方式可以多样,既可以在教师启发诱导下获得,也可以由学生主动探究获得,既可以是历史学科内部的问题,如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也可以是与其他学科的有关的问题,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什么影响。问题可以是单一性的,如:怎样评价唐太宗的功过是非;什么是战后雅尔塔体制,它对世界格局发展产生什么影响。问题也可以是与当前社会紧密联系的,如: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看今天社会生活的变迁。学生历史学习方式变革的核心就是通过探究发现和自主学习来生成问题,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独立思考解决,也可以与他人合作解决。2、因材施教,因人而易,积极创设形式多样的历史问题情境(1)充分利用历史知识中隐藏着的矛盾事实,通过分析,创设问题情境。如:毛泽东晚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犯了严重的错误,为什么我们今天仍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在党章中仍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2)利用学生讨论中对某一问题发表的不同观点,通过辩论,创设问题情境。如: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3)介绍史学界对某一历史问题研究的不同观点,通过比较,引发学生思考,创设问题情境。如:对哥伦布远航,发现新大陆的评价,我国史学界就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他是将美洲纳入人类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是对人类社会交往作出特殊贡献的历史人物,应予以肯定;有人认为他是殖民主义强盗,对印第安人的疯狂掠夺和血腥屠杀,是印第安人的一场灾难,应给予否定;有人倾向于用“进步与正义”两条标准进行评价,认为哥伦布航行美洲,发现新大陆,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基础上的客观进步性,因此,必须全面、辩证、客观和公正地加以评价。(4)有目的将历史与社会现实加以有机联系,通过以史为鉴,引导学生产生联想,创设问题情境。如:我党历史上曾有两次极“左”的思潮,给我国革命事业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从中深刻体会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今天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要防右,而更主要的是防“左”的正确论断。(5)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设备,生动再现历史场景,在复现历史情景的过程中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如: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制作动态的“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七雄形势图”,在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两图进行比较,深入思考在地理空间位置上,各国的版图发生了什么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6)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假设和对假设的检验,引发思考,激化矛盾来创设问题情境。如:二战结束之际,美国为尽快结束战争,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原子弹,假如你作为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是否认为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是解决战争的唯一出路,是否还有其它的途径来尽快结束战争。(7)强调学生神入历史,对历史进行积极地体验、想象,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如:以“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为题,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穿越时空隧道,体验北京人的原始生活,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和暇想。
第2个回答  2014-12-30
学生的注意力是否被你吸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