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识到第九识都是什么,学佛网

如题所述

  共有八识,没有第九识。
  唯识宗表示世界本原及诸种认识活动的佛教用语。所谓八识:
  第一眼识,实即视觉;
  第二耳识,实即听觉;
  第三鼻识,实即嗅觉;
  第四舌识,实即味觉;
  第五身识,实即触觉,
  此五识,通称“前五识”。
  第六意识,义近通常所说的心识。前五识,只能攀缘“了别”、色等外境,第六意识,则能缘虑内、外诸境。
  第七识,末那识,由它而有第六识,故第六识又是意“之”识;第七识在不停顿地起思虑作用,第六识的思虑作用则时有中断。
  第七识依第八识而有,第七识所“缘”的也是第八识,第八识既是第七识的“所依”,又是第七识的“所缘”。
  第八识阿赖耶是梵音alaya的音译,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它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故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故有所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05
根据佛学理论,人有八识,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而关于第九识,佛学研究者们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第九识是一切识的根本,它存在于第八识阿赖耶识中,是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万法皆从中生。另一种观点认为第九识是中阴身,又称中有身或中有。这个第九识不是从阿赖耶识中来的,而是当人死后,第八识藏深沈的种子从第八识中别类出生,而有此中有。此中有投胎之前,在胎藏中随缘执持诸法,则明了诸法影像,因此又称为藏识。
关于第九识的说法不一,以上两种观点仅供参考。
第2个回答  2018-06-20
我执 佛执 空我 念执 执念 法执 就是第九识的所有境界 我执是执我名 佛执是执我是佛 空我是执空 执念是执我所想 念执是执我思维正 法执是执我有法。此6点皆为所证 即证得第九识。其前三种 是一个阶段。表示你明白了 我和世界的关系。后三种,又是一个阶段 表示你明白了 欲求诸苦 我非非我的道理。

因为我破不了法执 所以成就不了!~

佛教前八识 简单介绍

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 简单来说是指的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触觉 直觉

但是佛教是讲修行的 前六识你要修炼一种法门 到达天眼通、天耳通等成果 观音菩萨就是修耳根的

前六识都证得 断分别心

第七识末那识 指的是通神识 也就是与神佛菩萨思想对话的境界 (各种殊胜梦境接踵而至的美好状态) 断执着心

第八识阿赖耶识 指的是涅槃识 即指的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就是你一生修行佛教的成果 断妄想

第九识阿摩罗识 指的是清净识 亦指如来识 就是证得七种境界的考验 前六个境界通俗指的是笔试 第七个境界 你要找到你要的是什么?即面试 通过所有考验 就最终成就了 断烦恼

我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 就是 心念慈善,悉皆慈善;心念毒害,悉皆毒害。

简单的说就是 你心里时刻都是慈善的 那你身边都是树菩萨、云菩萨、狗菩萨、善知识等等,你心里时刻想的是毒害别人,那么围绕你身边的都是心肠歹毒的人,你和妖魔鬼怪没什么区别!
第3个回答  2018-05-23
第9意识,原称“阿摩罗识”意译为“清净识”、“无垢识”,或称真如心、自性清净心、净菩提心(菩提即觉悟之意)、实相心、佛性等。(也叫空间感)
第4个回答  2018-03-18
庵摩罗识,被认为是第九识,但是这其实是误解,庵摩罗,其实来自于佛经中庵摩罗果这个说法,
而这个庵摩罗说法,其实最初是用来指菩提的,而不是指第九识的,
第九识,实仍正等正觉之异名,即圆觉心也,自心圆净,故无漏也。
假名第九,是因修行次第故,意指调伏阿赖耶识,心无一切细微分别后,便是终极境界,菩提正觉,即第九识也。
其实是佛性就是他们所谓的第九识,也就是说,庵摩罗,即是在指“菩提”,或名大般涅槃。
末那识是大波浪,阿赖耶识是小波浪,那么第九识是无波浪,无波浪即无分别心,即无念正觉菩提也。
故第九识,即是识,也不是识,说是识,因其有正觉正见故,说不是识,因其已无虚妄分别故。
世尊,我念佛神通时,即见世尊,坐彼水中,而水不着,我复见有庵摩罗果,及菩提果,无所缺坏。
是故当知,庵摩罗果,与菩提一样,都是用来形容无漏圆净无念之心的,即金刚三昧经中所说的无念境界。
说第九识是佛性,也对,因为第九识是无分别心,念念不离自性,故第九识,亦名佛性,亦名涅槃寂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