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资料~!快高考了,,希望大家帮帮忙。。不要很粗略的、、谢谢大家了~!可以发我邮箱

邮箱“[email protected]"拜托了
是必修1、2、3还有选修3的~!谢了

高中历史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历史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04
高中必修2知识总结
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发展(生产工具)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石器)
② “耜耕” 或“石器锄耕”(石器、木器)

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
③铁犁牛耕
a 春秋战国时出现并逐渐推广 b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 隋唐时期:曲辕犁 标志我国耕犁的完善,为后世沿用
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农作物 水利灌溉
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
石刀、石斧
刀耕火种
水稻、粟
/
商、西周 耜耕或石器锄耕
耒耜和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
开沟排水、除草、沤肥和治虫等
粟、稻、黍、稷、麦、桑、麻等

/
春秋战国 铁



铁农具、牛耕
垄作法
/ 战国都江堰

两汉 耦犁、出现犁壁;耧车
代田法,一年一熟
/ 漕渠、白渠、龙首渠

魏晋南北朝
/ 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

/ 曹魏•翻车

隋唐 曲辕犁
/ / 唐•筒车

宋朝 / 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 告转筒车

明清 / / / 风力水车

耕作技术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

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

1.原因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个体分散)
②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精耕细作

3.评价
积极:
① 推动精耕细作技术
② 封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
局限性: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起 源: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农业技术:精耕细作;
生产模式:小农经济,一家一户,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第 2 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我国古代手工业概况
起 源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发展状态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夏商周官府垄断,春秋战国继续发展,此后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在手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直至明清逐渐衰落




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
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春秋战国和秦汉发展,魏晋南北朝受摧残,隋唐恢复,明中叶以后开始占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的消费产品
市场流通

一、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高超的冶金技术
原始社会晚期:掌握了冶铜技术
商周: 青铜器铸造繁荣时期
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两汉:出现,高炉炼铁、炒钢技术
东汉:水利鼓风冶铁技术
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杜诗发明

享誉世界制瓷业
1.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2.商朝:原始瓷器
3.东汉:成熟的青瓷
4.北朝:成熟的白瓷
5.唐朝:南青北白
6.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名窑涌现
7.明清:种类丰富,瓷都景德镇。青花瓷彩瓷珐琅瓷

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距今四五千年: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2.商朝:已有织机
3.西周:能够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4.汉朝:技术相当成熟,花色品种多样
5.唐朝:轻盈精湛,吸收波斯织法与图案风格
6.宋朝:品种繁多
7.明 清: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成为丝织中心

二、 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元代的纺织业 明清• 花楼机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主要的衣料

三、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的特征

1、起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经营模式:官营、家庭、民营手工业长期并存
3、经营方式:规模大、部门多、分工细、技术领先
4、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5、地位: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6、影响:享誉世界

第3 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阶段
1.先秦时期:商业兴起
商周时期:
“商人” 出现 货币为贝类
特点:商业由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时期:
表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特点:官府控制的局面被打破

2.秦汉时期:初步发展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秦 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修建驰道
1、“重农抑商”
2、有时间、地点的限制

汉 “开关梁”,解除地区间的隔绝

3.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
原因:
① 国家统一
② 大运河开通
③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表现:
① 都市商业的发展
② 农村集市贸易的发展
③ 柜坊和飞钱的问世

4.宋元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原因:
①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② 政府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③ 水陆交通的便利
④ (元)国家统一、环境安定
表现:
① 商品种类的增加
② 纸币的出现
③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④ 边境贸易 、海外贸易的繁荣
⑤城市的繁荣与草市普遍(元大都)

5.明清时期:
① 赋税沉重,受到官府压制;
② 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进入市场;
③ “商帮”的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二、商业的载体——城市的发展
(一)宋以前的城市(政治、军事意义更大,经济意义居从属地位)
1最初的城与市
2唐长安城坊和市分开。
(二)宋朝城市的发展
1、宋代市、坊界限被打破
2、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早市与夜市
3、形成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
市(草市)——市镇——城市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发展阶段:
西汉:两条丝路
唐朝:重要港口广州,设市舶使
两宋:对外贸易对象多,海外贸易税收成为重要财政来源;
元朝:泉州成为对外重要港口;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广州一口通商

发展特点:官府控制、朝贡贸易

北宋发行的纸币“交子”.
南宋发行的纸币“会子”.
元朝制订了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纸币制度

两大商帮发展的经营历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徽商 经营盐业致富 经营茶叶、木材、粮食 典当、走出国门
晋商 经营盐业致富 经营丝绸、铁器、棉花、木材 票号、走出国门

第 4 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 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①特点:氏族公有、集体耕作、平均分配
②原因:生产力低下(刀耕火种)

2.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
①特点:
a.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b.国王将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只有使用权,向国王交纳贡赋;
c.庶民与奴隶集体耕作
d.土地划分形同“井”字
② 发展过程: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战国废除
③瓦解原因:
a.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大量出现
b.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
c.井田上劳动力减少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① 确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
② 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国有土地)
地主私有土地
自耕农私有土地(小农)
③土地兼并
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抑制兼并
措施:a北魏至隋唐:均田制b明朝:以人丁和田亩收税
目的:保证国家赋税收入,巩固统治
效果:鼓励垦荒,不能阻止
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 氏族公社所有制
2.奴隶社会 石器锄耕少量青铜器 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3.封建社会 铁犁牛耕 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化

二、重农抑商
原因:
根本原因:以农业为核心的自然经济是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维护封建统治;
直接原因: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具体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危及封建政权。

发展过程:
①商周鼓励商业
②战国时期,商鞅首倡 (农本商末)
③秦代继续推行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④汉代抑制富商大贾 (专卖、专营、征重税)
⑤明清以后,继续固守(专卖制度、增加商税)

评 价:
积极作用:
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
①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联系,不利于商业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也受到限制。
②过多用行政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
③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阻碍社会进步。

四、海禁与闭关锁国
1. 明“海禁”
原因:抵御倭患,维护统治
内容:禁止官民私自下海
2. 清“闭关锁国”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客观原因:抵御西方殖民者的扩张
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抗清斗争

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影响
①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场、资本)
②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隔绝联系,阻断学习)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条件:
资本、劳动力、市场

第5课 开辟新航路

一、东方的诱惑(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条件)
1.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2.社会根源:黄金的诱惑
3.直接原因:传统商路不畅
4.思想根源:人文主义
5.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
6.条件:① 欧洲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② 王室、教会的鼓励与支持③ 地理知识

二、新航路的开辟(过程)
1. 迪亚士抵达好望角(1487)
.达•伽玛到达印度(1497)
3.哥伦布到达美洲(1492)
4.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1522)

二、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地理大发现”
1.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2.出现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
3.促进欧洲州资本主义的发展
“商业革命 ”(贸易规模、商品种类、经营方式、贸易中心)
“价格革命”(物价上涨)

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海上马车夫---荷兰

1、兴起的条件(原因)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
②较早的资本主义萌芽
③新航路开辟的受益者
④赢得独立

2、兴起的表现(荷兰之最):
富庶、资本主义国家、商船、港口和商业中心

3、殖民活动
①组织形式:成立商业垄断公司
②表现:A、袭击葡、西船只,抢劫财物。
   B、探索新航路,开辟殖民地
非洲:好望角
美洲:新尼德兰
亚洲:印度沿海、马六甲、锡兰、印尼、台湾
③结果:17世纪成为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

二、“日不落帝国”---英国

1、形成的过程
①1588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②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拓展殖民地。
③三次英荷战争
④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

2、结果:18世纪中期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3、条件(优势)
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地理优势
手工业发展程度高 ——经济优势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制度优势
海军实力强大工业 ——军事优势

三、殖民扩张的影响
①对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②对殖民国家:财富,资本的原始积累
③对殖民地:灾难和落后(黑奴贸易)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主要是以机器取代人力,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工厂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一、背景和过程
1.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社会稳定
2.条件:

3.过程
开始于英国的棉纺织业领域
① 珍妮纺纱机
——工业革命的开始
②瓦特改良蒸汽机——工业革命的关键
①1785年投入使用
② 19世界三四十年代:广泛采用
③工业革命的拓展和完成
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
19世纪中期,法、美等国完成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2.工厂制度的确立
3.工业文明的兴起,城市化进程加快
4. 两大阶级的形成(工业资、无)

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形成过程
①新航路的开辟,形成雏形
②工业革命后,初步形成
2.影响:
①攫取利益
②破坏和建设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特点?
(1)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科学和技术真正结合。
(2)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大国.
(3)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

世界市场是怎样形成、发展的?
①新航路的开辟,雏形出现
②殖民扩张,不断拓展
③ 第一次工业革命, 基本形成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 进一步发展确立

1、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1831年)
2、伦琴射线(X射线1895年)
3、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确立
4、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1869年)
5、细胞学说(1839)
6、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1859)

垄断组织
①垄断的方式:兼并或相互联合
②垄断的表现:控制某一种或几种产品的产量、价格和市场
③垄断的目的:追求更多的利润
④原因:
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
生产规模扩大,集中程度高
社会财富日益集中
⑤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⑥影响:提高劳动生产率;干预国家政治、经济生活。推动殖民扩张;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2、表现:“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农业产品进一步商品化(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
3、影响:
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积极)
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消极)

二、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通过采用西方的生产技术,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1、原因(背景):内忧外患
2、主张:
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革命性、妥协性

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战后)
1、背景:
(1)甲午战后西方列强资本输出
(2)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
2、表现:
(1) 厂矿数量增多;
(2)投资额扩大;
(3)兴办企业地区增多(内地)。
3、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二、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原因:
(1)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发展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2)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外部条件。
(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2、表现:
(1)厂矿企业增多;
(2)投资总额增加;

4、特点:
(1)发展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系统。
(2)地区分布及不平衡
(3)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经济占绝对优势。
(4)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
5、春天逝去:列强卷土重来

三、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927——1949)
1、较快发展(1927——1936)
(1)原因:
国家基本统一
国民政府的政策鼓励: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表现:
轻工业、新兴工业(化工、橡胶)
产品出口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2、沉重打击
沦陷区: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
国统区:战时体制,全面控制——官僚资本膨胀
3、最终萎缩
原因:
蒋介石政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官僚资本的挤压;
南京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严重。
(2)表现:
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思考: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推动发展的因素:
A、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B、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C、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D、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2)阻碍发展的因素:
1、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含义
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
2. 背景
国际方面:
1、政治上,20C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2、经济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国内方面:
1、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心转移
3、邓小平出访日美后的的认识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1.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作用和影响
①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②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③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

2、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共14个
3、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 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湾
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4.沿江开放
A、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B、开发开放的目的:
龙头 带动
C、浦东开发开放的成就:
基地 新经济增长点 重点和标志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15交通 和 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工具的发展
1、原因
西方先进交通工具的影响
洋务运动的倡导
2、发展历程

航运
轮船招商局(19C70年代初 上海)——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
[历程:晚清;国民政府(官办);新中国]

火车机车演变
蒸汽机车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公路
汽车:20世纪初出现在上海
历程:清末民初 新中国
石油工业:石油会战(大庆)
公路建设
历程:清末民初 民国时期 新中国

航空
中国的第一架自制飞机(1909年):
冯如 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中国的第一条飞机航线(1920年):
北京---天津 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二、 通讯工具的变迁
电报、电话、互联网

16、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

二、影视
电影电视互联网

1、哪一种媒介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了大众传播时代?报 刊
2、中国人自己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文新报》
3、新中国成立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是什么?《人民日报》
4、1958年、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第一家电视台是?北京电视台
5、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 光 曲
6、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的年代?1994年
四大媒介指的是哪四大媒介?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

17、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三、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1、理论来源: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
2、具体措施:以维护自由放任原则为前提,呼吁劳资双方和政府在“自愿合作”的基础上解决经济问题
3、结果:危机更加恶化

18、罗斯福新政

评价

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苏维埃政权
1、建立:十月革命
2、措施: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3、形势
国内:反革命叛乱
国外: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在三年的国内战争期间,苏俄人民是怎样战胜国内外敌人的?
军事上:组建红军,抵抗敌人的进攻
经济上: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国内外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