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情绪失控精神异常

如题所述

青少年是备受社会和家庭关注的一个群体,青少年抑郁症就更容易引起家庭和社会的关注,青少年抑郁症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成长,因此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一定要及时,彻底,作为家长在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日常护理上更加仔细。那么,青少年抑郁症到底都有哪些表现呢?又该如何正确地进行辨别呢?对此,专家表示说,青春期抑郁症最常见的症状表现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种:
症状表现
青春期逆反
据解放军国防大学医院精神科专家介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在童年时对父母的管教言听计从,到了青春期,不但不跟父母沟通交流,反而处处与父母闹对立。一般表现为不整理自己的房间,乱扔衣物,洗脸慢,梳头慢,吃饭慢,不完成作业等。较严重的表现为逃学,夜不归宿,离家出走,要与父母一刀两断等。
身体不适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一般年龄较小,不会表述情感问题,只说身体上的某些不适。如有的孩子经常用手支着头,说头痛头昏;有的用手捂着胸,说呼吸困难;有的说嗓子里好像有东西,影响吞咽。他们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复发作,但做了诸多医学检查,又没发现什么问题,吃了许多药,“病”仍无好转迹象。
情绪低落
很多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在面对达到的目标、实现的理想、一帆风顺的坦途,并无喜悦之情,反而感到忧伤和痛苦。如考上名牌大学却愁眉苦脸、心事重重,想打退堂鼓。有的在大学学习期间,经常无故往家跑,想休学退学。
不良暗示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潜意识层的,会导致生理障碍。如患者一到学校门口、教室里,就感觉头晕、恶心、腹痛、肢体无力等,当离开这个特定环境,回到家中,一切又都正常。另一种是意识层的,专往负面去猜测。如自认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自己不会与人交往;自认为某些做法是一种错误,给别人造成了麻烦;自己的病可能是“精神病”,真的是“精神病”怎么办等。
适应不良
可能在学校发生过一些矛盾,或者根本就没什么原因,患者便深感所处环境的重重压力,经常心烦意乱,郁郁寡欢,不能安心学习,迫切要求父母为其想办法,调换班级、学校或工作单位。当真的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患者的状态并没有随之好转,反而会另有理由和借口,还是认为环境不尽人意,反复要求改变。
自杀行为
重症患者利用各种方式自杀。对自杀未果者,如果只抢救了生命,未对其进行抗抑郁药物治疗(包括心理治疗),患者仍会重复自杀。因为这类自杀是有心理病理因素和生物化学因素的,患者并非甘心情愿地想去死,而是被疾病因素所左右,身不由己。
青春期抑郁症病发的原因
1.青春期抑郁症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20倍,且血缘越近,发病概率越高。调查发现,青春期抑郁症中约71%有精神病或行为失调家族史。抑郁症儿童青少年的一级亲属终生患该症的比率在20%~46%范围内。在家族遗传方面,导致儿童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包括:亲子分离或早期母婴联结剥夺;父母患有精神病;父母虐待或忽视;家族中有抑郁症和自杀史;某些慢性躯体病。
2.青春期抑郁症的发病与生化因素有关
如5-羟色胺(5-HT)功能降低可出现抑郁症状,5-HT功能增强与躁狂症有关。药理研究表明,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E)和/或5-HT及受体功能低下,是导致抑郁症的原因。
3.早期生活经验方面的因素
先天易感素质的儿童经历创伤性体验后容易促发情感性障碍。有调查提到抑郁症儿童精神刺激事件比对照组多三倍。一个人早年和儿童时期不良的生活经历会使患抑郁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4.性格缺陷
如被动—攻击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癔症型人格等。有些学者认为急性抑郁症儿童病前个性多为倔强、违拗,或为被动—攻击性人格;慢性抑郁症则病前多表现为无能、被动、纠缠、依赖和孤独;隐匿性抑郁症患者病前有强迫性和癔病性格特征。
调节方法
1、有青春期抑郁症的孩子,要每次产生一个错误想法时,就及时记录下来,再写一个较为实际的答案,从实践中检验自己的错误想法,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2、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正确的教导,让孩子承认自己有青春期抑郁症,多关心孩子,通过倾诉、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帮助孩子消除焦虑情绪,增强信心树立理想。
3、多接受阳光与运动对于抑郁病人的效果不错;多活动活动身体,可使心情得到意想不到的放松作用;阳光中的紫外线可或多或少改善一个人的心情。
4、.规律与安定的生活是抑郁症患者最需要的,早睡早起,保持身心愉快,不要陷入自设想像的心理漩涡,尽量学外向,尽可能多和朋友交流。
危害
1、引发心理行为异常
青少年心理抑郁症患者只有靠自己忍受,以致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并陷入、烦恼、孤独、

心理行为异常
恐惧等症状中不能自拔,会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目前部分学生存在的精神低落、生活空虚、心理承受能力低、社会适应能力差、专业知识缺乏兴趣、学习效率下降、人际关系冷淡及说慌、考试作弊、破坏公物、畸形消费等厌学现象和吸烟、酗酒及焦躁易怒、打架等违纪行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1
首先我们要明确,孩子的情绪问题产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和他的性格气质、家庭的教养方式、他在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都是有关的。就好像一场战事,需要备足粮草、制定战术、鼓舞士气、还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所以并不是说我给他上了几堂教育课以后,然后一夜之间他就会去反思自己,然后就坚定地暗战做反思的成果去执行了,那这些一瞬间的改变只存在于童话当中,就好像说魔术棒一点,就把青蛙就变王子。孩子的改变,需要很长的时间,也许在很长一段青春期内,他都需要在这个不稳定的状态里面摇摆。

但是你仍然需要对他保持信心,信任他的努力。然后你要把自己变成孩子前进的“工具”,因为孩子的行为是以父母为参照的。当你变得更加稳定,你才有可能给小孩子一个经验,让他看到:我的爸爸妈妈在处理问题上是怎样去控制情绪的,那么我也可以这样做。

稳定地去执行一件事。比如你的孩子出去玩,你们之前达成的协议是:十点钟以前,孩子需要回到家,如果做不到就取消下一次的游玩。实际发生的情况是孩子晚回来了半个小时,你需要取消他的下一次玩的计划。他肯定觉得他的权利受到了伤害,他肯定是要挑战这个规定。如果规定这个协议是事先已经达成的规定,你就要需要坚定地执行下去。

如果这个规定执行失败了,然后又换一个规定,换个之后,那小孩子还是不能执行,你气得不行,然后就把小孩打了一顿。在这个朝令夕改的状态下,规则经常地被改写,那么你也不能期待孩子会很稳定地执行你们之间的协议,期待他能够很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第二部分是我们要去理解是什么让孩子情绪失控,以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所特有的变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