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煤矿宿县矿区()

如题所述

宿县矿区位于淮北煤田的东南,京沪铁路宿县—任桥站区间两侧。属宿县、濉溪、固镇县管辖。东西长38公里,南北宽约30公里,面积约为1150平方公里。公路以宿县为中心四通八达,交通便利。矿区均为180—400米厚的新生界覆盖,经钻探揭露,煤系属石炭二叠纪,石炭系含煤层薄而不稳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因而暂未勘探;二叠系有11个煤层(组),共含煤12—34层,煤层厚度15—22米,其中可采煤层6—12层,总厚度9—21米。

区内有宿东、宿南、南坪等短轴背斜构造。背斜西翼陡、东翼缓,且西翼常与走向逆断层共存。向斜东翼陡、西翼缓。一般缓翼地层倾角为20°左右,陡翼地层倾角为40°—60°。岩浆岩有黑云母霓辉石正长岩、黑云母英安岩、角闪石安山岩、云英斜煌斑岩,一般顺煤层呈岩床侵入,对煤层有一定影响。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中等。

在临涣矿区的李楼发现新煤田后,煤炭部华东局一二○队宿(县)—蒙(城)工区在相邻的宿县矿区紧接着开展了普查找煤工作。1956年,在推测是隆起部位的西半坡施工结果,为三叠系红砂岩,说明是凹陷区。因电法测网较稀,资料不多,原推测解释是煤系的地层,经钻探验证均为奥陶纪石灰岩或三叠纪红砂岩。后经沈颂杰、杜一鸣等研究,采用300米型钻机,根据电法推测的含煤范围,按5公里的点距菱形方格布钻,然后按正规程序布孔勘探。1958年4月,在宿(县)—灵(璧县)公路东三铺以南大许家施工的浅42号孔,穿过255.27米新生界松散层后即见一层6.12米的厚煤层(即当时定名的P7,现称8号煤),发现了宿县煤矿。

1958年8月—1959年1月,在电法、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相继在宿东、宿南区进行地震勘查,初步查明了地质构造形态,基本上控制了煤系分布范围。

1958年,宿东勘探区提前进入精查勘探,同年12月28日,一二○队第二队提交了《朱仙庄(宿东)井田精查地质报告》,获负600米以下地质储量2.7亿吨(地质报告复审时降为普查报告),这是宿县矿区提交的第一份地质报告。1959年,根据煤炭部地质总局安排,宿东勘探区芦岭井田进入精查勘探,同年11月20日提交了《宿东煤田芦岭井田精查报告》,探明煤储量5.03亿吨,该报告由全国储委审查批准。芦岭煤矿于1960年5月破土动工,设计能力为150万吨/年,这是宿县矿区首先开发的矿井,也是宿北断裂以南淮北大平原掩盖区内最早开发的矿井。

1959年4月,根据华东协作委员会的指示,在继续勘探芦岭井田的同时,矿区勘探重点由宿东转入宿南地区,根据电法、地震及少量浅孔地质资料,抽调10台钻机以桃园井田为主体进行勘探会战。1960年元月,Ⅲ2孔首先见到8—11号煤层,从而揭开了宿县勘探区的序幕。经过工作,于1960年6月28日提交了《宿县煤田桃园煤产地综合勘探普查地质报告》,这是煤炭部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一七八队(简称煤炭部华东局一七八队)在淮北煤田地质勘探中最早提交的一份综合勘探地质报告,以后陆续在矿区内祁南、祁东、龙王庙、双堆勘探区(井田)见煤,从而初步查明了宿南矿区煤系分布范围,为进一步勘探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从1960年6月至1961年12月,煤炭部华东局一七八队分别提交了《桃园煤产地综合勘探普查地质报告》、《桃园勘探区第一井田最终地质报告(精查)》、《祁南勘探区综合勘探普查找矿地质报告》、《桃园勘探区总体详查地质报告》及《龙王庙勘探区普查找矿报告》等,为形成宿县矿区奠定了基础。

1962年4月,芦岭井田进行补充勘探,1963年9月提交了《芦岭井田补充地质报告》,同年年底提交了《宿东煤产地详查地质报告》。

1964年2月,根据煤炭部指示,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在朱仙庄一三八队驻地成立宿东地质勘探会战指挥部,集中了安徽省的一七八队、一二○队,河北省的一三八队,江苏省的一六九队、一七一队(会战期间与一三八队合并)等四个勘探队34台钻机在朱仙庄—孔庄36.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勘探会战,同年10月结束野外施工,11月提交了《朱仙庄—孔庄勘探区最终地质报告(精查)》。

1966年8月—1969年4月和1973年11月—1974年12月,省煤田局第三勘探队在宿南勘探区进行总体勘探,1974年12月提交了《宿南勘探区总体勘探详查地质报告》之后,在桃园、祁南、祁东井田进行精查勘探,并分别于1979年3月、1983年10月、1986年6月提交了桃园、祁南和祁东井田的精查地质报告。1988年5月又提交了龙王庙勘探区的详查地质报告。

1957—1960年,煤炭部华东局一七八队曾在矿区内双堆—骑路孙地区进行普查找煤,1966—1969年、1978—1980年再次进入该区普查找煤。1966年10月该区66—2孔见到2、3号煤层,这样又增加了一块新的含煤区,1982年12月提交了《双堆—骑路孙地区普查报告》。

宿县矿区自1958年4月宿东浅42孔见煤至1991年底,全区先后共提交地质、物探、水文等各种勘探程度的地质报告、资料近30件,累计探明煤储量20多亿吨,这是淮北煤田中的第二大矿区。提交的精查地质报告经上级审查批准可供建井的有芦岭、朱仙庄、桃园、祁南、祁东等,其中芦岭、朱仙庄,已建成投产;桃园及祁南正在建井;尚未利用的有祁东井田;可供进一步勘探的地区尚有龙王庙、桃园及骑路孙—双堆勘探区。

参与宿县矿区勘探的单位主要是省煤田局第三勘探队(其前身是一二○预查组、普查队、宿蒙工区、第二队、一七八队、安徽省燃化基建总队一支队、华东煤炭基建公司第三勘探队等,并包括与一七八队合并成第三勘探队的一三八队及一七一队)、物探测量队(开始分队称电法队、地震队)、水文队,另有在淮南工作的煤炭部华东局一二○队、江苏省的一六九队参与了宿东勘探会战,省地质局蚌埠分局第一地质队在宿(县)灵(璧)公路以北也进行了勘探工作。宿县矿区也是采用地质、物探、钻探相结合的多种方法进行找煤和勘探的,它是多、快、好、省进行煤田地质勘探的好方法,效果是好的。

1991年,芦岭和朱仙庄煤矿区生产原煤273.4万吨。目前尚未利用的祁东井田,规划能力150万吨/年。预计在下世纪初,矿区总体规模将建成5对大型矿井,总设计能力达690万吨/年。

提交了最终地质报告并经批准后淮北矿务局利用的矿井 表2-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