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煤矿闸河矿区(5)

如题所述

闸河矿区跨皖、苏两省,西与蒋河矿区毗邻,南接临涣、宿县矿区。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5—9公里,面积约为350平方公里,为一储量丰富的大型隐伏煤田区。是淮北煤田的主体部分,划分为23个井田,现已全面开发,统配和省属生产矿井14对,县以上地方矿井6对。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共含煤8组17层,其中局部可采煤5层,普遍可采煤5层。煤种:北部以气煤为主,中部和南部以瘦煤、焦煤为主,并有贫煤、无烟煤和自然焦。

1955年,华东地质局总工程师严坤元等根据翁文灏、计荣森在烈山、雷家沟地质调查的资料和见煤情况认为皖北地区具有找煤的地质前提,部署了在皖北地区普查找煤工作。同年6—8月,华东地质局借助东北地质学院10名和南京地质学校60名毕业实习生,组成宿县普查大队,派杨玉才为队长,东北地质学院教师张秋生为技术负责人,在徐州以南,符离集以北,津浦路以西,河南永城青龙集以东,面积为2000平方公里的地区内进行1∶5万地质测量。这次调查较以往细致,认识上有所突破,对区域地层、构造做了较细致的工作和研究,提交了普查报告。认为皇藏峪复背斜与肖县背斜之间为一复式向斜构造,可能有煤层蕴藏,预言其储量将达三、四十亿吨。嗣后,地质部南满物探队做了地面电测深工作,成为组织三二五队在该区进行煤田普查勘探的重要依据之一。

1955年,华东地质局在宿县普查大队的基础上组建了三二五地质队,派郭珍为队长,巩水林为党委书记,何维德为总地质师,在濉溪、肖县一带开展煤田普查,并由华东地质局总工程师严坤元主持,选择闸河平原南部为普查突破区。同年9月下旬,华东地质局工程师韩金贵等,在濉溪县东南杨庄附近布设了第一个普查钻孔(A24孔),9月26日正式开工,施工中于孔深80.96米和171.82米遇二叠系下石盒子组2个主采煤层,厚度分别为2.15米和3.11米,并见石炭系太原组煤四层,A24孔穿过奥陶系石灰岩43.03米后终孔,从而发现了闸河平原南部掩盖区蕴藏的新煤田。四季度,三二五队何维德等又在濉溪以东,任圩乡戴庄一带及其西北的刘庄等处,布设了两条普查剖面和4个钻孔,对闸河平原南部进行普查检查,均见二叠系主采煤层。至此,闸河平原南部东翼较大面积分布的煤层得到证实。

1956年上半年大部分钻探力量被投入闸河平原南部掩盖区。同年地质部物探局组织了南方大队四○六队到三二五队进行煤田测井,开始了钻探、测井等综合方法普查。接着何维德、刘得荐、岳元珍、石仁宜等在1955年施工稀疏几个钻孔的基础上,又增设了一批钻孔,施工结果见煤良好,含煤面积扩大到土楼、南杜集以东一带。至此闸河煤田东南部已达到详细普查程度。1956年6月,苏联专家洛谢夫、阿加比耶夫到队指导工作,根据专家建议,三二五队选定闸河复向斜南部东翼为详细勘探区,划分为一、二、三井田,并成立了三个分队,于同年下半年先后转入详细勘探,并在一、二、三井田以西地区布置钻孔,继续普查;在闸河平原中部和北部布设了远景线,同年4月,在傅洼—任台孜远景线西段,见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主采煤层。闸河平原北部肖县以东的大庄、袁庆地区,由郭珍、何维德、刘得荐、刘心农定下第一个钻孔,施工结果见二叠系主采煤层。

1957年,为满足国家对煤炭资源的急需及建井要求,在闸河平原南部西翼地区,划分四、五、六井田,加密钻孔,先后转入详细勘探。在六井田西李楼一带的煤田西部边缘,划出七井田,同年12月,提交了《安徽省濉溪县闸河平原煤田第一、二、三井田详细勘探报告》,共提交煤工业储量1.86亿,1958年1月经全国储委批准。这是安徽省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按照勘探规范进行详细勘探的煤矿区。该报告的主编为岳元珍、刘得荐,参加编写的有白顺良、刘心农、沈武卿、周孔思、杨成兴、沈益三、李白杨、邵积信、李名宪等。1958年3月提交了《安徽濉溪县闸河平原煤田第四、五、六井田详细勘探报告》。1962年1月经全国储委审查,批准了四、六井田储量。6月份又提交了七井田勘探报告,1963年2月经省储委复审批准。

1958年9月组织管理机构变动,成立各省地质局,三二五队隶属安徽省地质局,队技术负责人为王东爵。王东爵、石仁宜等在闸河煤田中部西翼傅洼至朔里地区,划分了八、九井田;在北部袁庄至新河地区划分了十、十一、十二、十三井田。在原有基础上,加密一批钻孔,1958年先后施工,于7月、8月和10月分别提交了十井田、十一井田、十二和十三井田三个详细勘探报告,共提交了煤储量2.6亿吨。1959年4月提交了闸河煤田十四至二十三井田详细勘探报告,提交煤储量2.38亿吨。至此,整个闸河煤田的勘探工作基本结束。在此期间所提交的详勘报告,经省储委复审认为勘探程度、研究程度、工程质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在1961—1963年间,又对闸河煤田中部和北部各井田进行补充勘探,于1964年1月—1965年8月,先后提交了十一和十三井田、五和八井田、十二井田、九井田等六个井田四份最终勘探报告。1960年9月提交了十四、二十三井田详细勘探报告。1962年10月提交了十五、十六井田和十九、二十一井田两个中间勘探报告。至此,闸河隐伏煤田已全面勘探完毕,累计探明煤储量达13.68亿吨。

1962年以后,由于国民经济调整,地质系统煤田地质工作逐渐减少以至停滞。闸河煤田中部东翼部分由安徽省煤田地质勘探局(原称公司)第三勘探队(简称为省煤田局第三勘探队,下同)进行,于1972年提交了后五石孜和永涸井田精查报告;淮北矿务局对十四、二十三井田进一步工作,提交了孟庄和毛营孜两个矿区的详查报告。

1955—1965年的十年中,三二五队全体职工通过对闸河煤田的勘探,为淮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煤炭开采提供了所需的地质资料和工业储量。鉴于地质工作者对闸河煤田的卓越贡献,1980年4月地质部授于三二五队为功勋单位,通令嘉奖“安徽省三二五地质队,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功勋卓著,特予嘉奖”。这也是对从事闸河煤田普查勘探的全体地质工作者辛勤劳动的肯定和鼓励。闸河煤田这个皖北大地燃料宝库的发现,和淮北市以煤电能源为基础的新兴工业城市的蓬勃发展,实际是献身地质事业无尚光荣的丰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