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方言名词解释

如题所述

地域方言是一个语言学领域术语,指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

地方话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使用的语言。在广义语言学里,地方话被用来形容相对于官方标准语言和世界语言的语言。它也常被视为世界语言的非标准方言。

最初的几个世纪,西欧学术著作多用拉丁语写成,所以用本土语言写作的著作(如意大利语或德语),被称为用地方话写作。

地方话与教堂祈祷语言相对(在语言学中,这种高低语言或方言之间的关系也被称为双层语言)。例如,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罗马天主教会的拉丁分支仍用拉丁语而不是地方语主持弥撒,科普特教会则用科普特语主持仪式。

虽然部分弥撒用阿比西尼亚官话诵读,衣索比亚的东正教教堂仍用其土语主持仪式。用地方话写作的《圣经》的出版引发了改革,第二次梵蒂冈会议的改革批准了用地方话主持天主教仪式。

相似的是,在印度文化中,即使印地语长期作为口语被使用,宗教仪式和学术作品都使用梵语。在1100年左右,在印度其他地区出现用坦米尔语,印地语,卡纳达语,泰卢固语等方言写作的宗教作品。

如梵语印度教神圣史诗《罗摩衍那》就有许多地方话版本,包括16世纪诗人图西达斯的印地语版,和诗人坎班的泰卢固语版。

我们中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据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讲,我国的56个民族共有80多种彼此不能通话的语言和地区方言。

其中使用汉语的人数最多,除了汉族,还有满族、回族,大部分畲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也都使用汉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

不同的民族语言之间固然是互相听不懂了,但是说同一种语言的也不一定都能自由交谈,因为大多数语言都有方言的差别,汉语的方言分歧就十分严重。汉语方言的种类实在太多了,各地方言之间的差异也实在太大了。

所谓方言,就是人们常说的“地方话”,是在某个或大或小的地区通行的交际工具。方言是民族语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分化出来的地域性变体。所谓地域性变体,自然是相对于民族共同语而言。汉语方言自然是相对于普通话来说的。

普通话通行于全国,是国家通用语言;方言通行于某几个省、或某个省、或者更小的一个地区,是局部地方的通用语言。普通话为全体汉族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服务,而方言只能为局部地方的人民服务。

从组成语言的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来看,方言之间、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是兄弟姊妹的关系,都是同一古老语言历史发展和分化的结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