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分析

很急~!大家帮下忙~~~~
请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分析 不要随便从别的地方摘抄几段来好不?
PS:最好能举例

《史记》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史记》de思想性如下:

1、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可谓新鲜、独特,因为在当时重本轻末的农耕社会里,他能够为工商业者鸣不平,并且提倡工、农、商并重,实在是难得;

2、进步的民族观,在《史记》中,司马迁开始将长江以南的民族归于炎黄子孙,体现其大民族的民族观念,同时他反对汉武帝的扩张战争,期盼各民族和平共处;

3、民主性和批判性特别强烈,《史记》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历史任务,比如他举例对刘邦和汉武帝的立传,既写出了他们的丰功伟绩,同时表明他们平凡可笑的一面,并且他很重视下层人民,对下层人物的描写可谓不遗余力;

4、价值观和生死观,比如从侠客的角度肯定了荆苛刺秦王的行为。在《史记》中,有一句名言更是让我们思考了千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非同于一般人的生死观也才造就了司马迁和他的不朽巨著。

《史记》de艺术性如下:

《史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它不仅是一部宏大的历史传记,同时还是非常优秀的散文集,更是各门学科的源头——它上至天文,下括地理,兼收经济、政治、哲学、宗教等,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在文学上造诣上,《史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写人文学的高峰,并且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容入了大量的主观评价,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抒情性,这在在历史传记中是难能可见的。

1、剪裁恰当,铺叙得宜:三千年的史实非常繁杂,作者采用详近略远的原则,选取具有代表性之题材反映历史.

2、结构完整,情节丰富:作者以具有代表性之大事为线索,再加枝叶作衬托,使记叙更见紧凑,情节更见曲折,使史事读来有戏剧效果.

3、夹叙夹议,态度严正:作者效法《春秋》的褒贬是非的精神,夹叙夹议,末后有赞作为总结,具有史家风范.
4、详略得宜,互有补足:在不同人物的传记中,作者按有关事情人物的轻重,以详彼略此的互见方法,使各人物在不同传记中得以比较全面地显现.在本传中对人物作正面的赞赏,而在其他传记中揭露他的缺点.

5、语言通俗,质朴自然:作者采纳大量民间传说,歌谣谚语,丰富作品的内容.而对当时已僵化的古代词句,加以改写,使语言一致,叙事更为流畅.

6、言语行动,衬托人物: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性格.

7、人物形象,具典型性:人物的容貌举止,神情,性格,心理细致地表现出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04
《史记》的诞生,就中国史学的具体发展而言,《史记》的贡献巨大。

第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无论说它是古代中国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还是说它是世界古代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都毫不为过。这一点,只要将之与希罗多德的《历史》相比较,就会非常明白。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第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我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第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

参考资料: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508050405927.html

第2个回答  2009-01-04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班固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实录”精神,又堪称绝后。

“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司马迁著史绝非局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也不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从外部客观地观察历史,他是带着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所以笔端常饱含着悲愤。尤其对布衣闾巷之人、岩穴幽隐之士和才高被抑、无可申诉者,更是写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马迁在叙事中敢写事实,以致于“显暴君过”,本来已经与屈原相似;其“肆于心而为文”,也和《离骚》一致。所不同者,《离骚》是直抒胸臆,《史记》则寄于笔下的人物。《史记》近于《离骚》的那种悲愤,不一定是得之于学,恐怕主要是因为司马迁的感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说,因为司马迁生于汉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间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愤者比屈原还要深广。

总之,《史记》是文学的历史,也是历史的文学,是文学与史学的高度统一。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691738.html?si=1
第3个回答  2009-01-07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班固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实录”精神,又堪称绝后。

“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司马迁著史绝非局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也不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从外部客观地观察历史,他是带着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所以笔端常饱含着悲愤。尤其对布衣闾巷之人、岩穴幽隐之士和才高被抑、无可申诉者,更是写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马迁在叙事中敢写事实,以致于“显暴君过”,本来已经与屈原相似;其“肆于心而为文”,也和《离骚》一致。所不同者,《离骚》是直抒胸臆,《史记》则寄于笔下的人物。《史记》近于《离骚》的那种悲愤,不一定是得之于学,恐怕主要是因为司马迁的感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说,因为司马迁生于汉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间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愤者比屈原还要深广。

总之,《史记》是文学的历史,也是历史的文学,是文学与史学的高度统一。
第4个回答  2009-01-04
史 家 之 绝 唱 ,就 是 作 为 司 马 迁 作 为 史 学 家 ,是 空 前 绝 后 的 ,因 为 不 可 能 有 第 二 个 人 在 受 了 那 么 大 的 打 击 后 还 可 写 出 <史 记 >,或 者 说 ,不 可 能 还 有 人 在 受 了 这 么 大 的 打 击 的 还 想 着 要 为 <史 记 >而 活 着 .它 对 历 史 的 忠 实 记 录 是 后 世 的 史 书 都 不 能 相 比 的 .所 谓 无 韵 之 离 骚 ,当 然 是 它 的 文 采 一 点 不 比 离 骚 差 ,只 是 没 有 离 骚 的 诗 之 韵 脚 而 已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