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这段话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红颜白骨皆是虚妄,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在这充满繁芜和狂热的世俗里,静守一份默然,不为浮名所累,不自甘消沉,做一朵艳不求名的倔强的陌上花,开也自在,谢也随意,如此,甚好。

这句话本身出自禅宗修行《金刚经》后的感悟。他们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有体现着佛性。

“青青翠竹”它事实上讲的是竹子最基本的一个特性,就是青青。高矮胖瘦那还不是基本特性,因为每个竹子都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它想说的就是“法身”这个东西本就不是特别的,就是每个人身上最平凡的那个特质,也就是青青这个特质。

所以“尽是法身”其实讲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除去自己的个性之外,除去自己跟别人不同的地方之外,那一份最平凡的东西就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个讲的是什么呢?花开花谢她是一生一灭的一个过程,如果你把一个时间长度放的够长的话,那么她的出现与消失是一瞬间的。

那“般若”是指智慧,真正的智慧。那么“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说的是,当你明白了事物的转瞬即逝,它的瞬间出现与瞬间的消失,参透了生灭这一个环节的时候,也就会出现般若智慧。

“郁郁黄花”还有一个泛指的意味在,那这个泛指的意味在于世界上的所有的事物,它生命是有长有短,但是这个长短都是在一定的时间角度上来讲。那么当你把这个时间角度放大的时候,看似长的都会变短;当你把这个时间角度缩小的时候,那看似短的也可以变长。

比方说“夏虫不以语冰",当你把时间角度放在夏虫的时间角度的时候,那么一年只有三季,但是仍然是它的一生;如果你把时间角度放在太阳的时间角度的话,那这三季转瞬即逝的。“郁郁黄花”指的就是所有层面的生灭。

无论是所谓的长也好,所谓的短也好,它都尽在生灭当中,就犹如花开花谢一样。所以说“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皆是智慧的法门。

扩展资料:

三种法身,教义名数。天台宗用“法身”一词统一三种佛身之说,所谓“性净法身”、“净满法身”、“应化法身”。《维摩玄疏》卷五:“三种法身者,一法身佛,二报身佛,三应身佛。

真性解脱即是法身,毗卢遮那佛性净法身;实慧解脱即是报身,卢舍那佛净满法身;方便解脱即是应身,释迦牟尼应化法身。”此中“性净法身”实指“一真心”,是法身体,其余二身是它的功用和应化。又,三种“法身”亦指佛教各家对“法身”的不同解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种法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9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意思是所有的有相的东西,都是自性中的妄念所变现出来的,本质还是自性。

虚妄和真实都是“心”的一部分,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青青翠竹,郁郁黄花,都是虚妄,虚妄就是妄念,就是迷惑了的自性。自性迷惑了就表现为种种世间的东西,而自性清净了就表现为佛国净土。翠竹黄花是这样,土石砖瓦也是一样。所以说觉悟了随处都是净土,而迷惑了随处都是秽土。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出自牛头山袁禅师,又被唐代高僧大珠慧海禅师的《顿悟入道要门论》引用。原文选段:

讲华严志座主问: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师曰:法身无象、应翠竹以成形,般若无知、对黄华而显相,非彼黄华翠竹、而有般若法身也。故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还能应用?

座主会么?曰:不了此意。师曰:若见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随用而说,不滞是非;若不见性人,说翠竹著翠竹,说黄华著黄华,说法身滞法身,说般若不识般若;所以皆成诤论。志礼谢而去。

释义:

韫光大德问:“禅师自己知道生处吗?”禅师说:“还没有死,何用论生?知生就是无生。法无离生,法有无生。祖师说:‘当生即不生。’”光问:“不见性人,也能这样吗?”禅师说:“自不见性,不是无性。为什么这样说呢?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识即是性,故名识性。了即是性,唤作了性。

能生万法,唤作法性,亦名法身。马鸣祖师说:‘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无生,法无从生,亦无名字。迷人不知法身无相,应物现形,遂唤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黄花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如人吃笋,应总在吃法身。’如此言论,哪值得记录。

对面迷佛,长劫希求,全体法中,迷而外觅。是以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光又问:“太虚能生灵智吗?真心缘于善恶吗?贪欲人是道吗?执是执非人向后心通吗?触境生心人有定吗?住寂寞人有慧吗?怀高傲物人有我吗?执空执有人有智吗?

寻文取证人、苦行求佛人、离心求佛人、执心是佛人,此智叫作道吗?请禅师一一为解说。”禅师说道:“太虚不生灵智。真心不缘善恶。嗜欲深者机浅。是非交争者未通。触境生心者少定。寂寞忘机者慧沉。傲物高心者我壮。执空执有者皆愚。寻文取证者益滞。苦行求佛者俱迷。离心求佛者外道。执心是佛者为魔。”

光问:“若是这样,毕竟无所有了?”禅师答:“毕竟是大德,不是毕竟无所有。”韫光大德踊跃礼谢而去。

扩展资料:

大珠慧海神禅师,唐代高僧,生卒年代不详。出生于建州(福建)朱姓家庭,在越州大云寺智和尚座下剃度出家。慧海禅师撰写了《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

据《荷泽神会禅师语录》,牛头山袁禅师述,“先辈大德皆言道,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此“先辈大德”不详。荷泽神会反对此说, 以为“佛性遍一切有情,不遍一切无性”,翠竹、黄花不能等同“法身”、“般若”。南阳慧忠则坚定维护此说,以为“一切无情皆是佛心”。

禅师的意思是说,黄花、翠竹等无情物,都是“心”的映象,而映象是不能与“心”同等视之的。无情物体现着唯心佛性之理,不等于是佛性自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青青翠竹郁郁黄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12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青青翠竹,郁郁黄花,都是虚妄,虚妄就是妄念,就是迷惑了的自性。自性迷惑了就表现为种种世间的东西,而自性清净了就表现为佛国净土。
翠竹黄花是这样,土石砖瓦也是一样。
所以说觉悟了随处都是净土,而迷惑了随处都是秽土。就是这个意思。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10-13
从字面上来说可以这样解释:一切事物本身都是某些特性和相状的载体,而且一切事物皆有其自身规律,了解这一切的人都需要明白真理,认清事实。这句话本身出自禅宗修行《金刚经》后的感悟。他们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有体现着佛性。
第4个回答  2021-03-3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