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重点词语解释和翻译句子

如题所述

一、重点词句注释

1、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祇: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3、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4、骈(pián)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

5、槽(cáo)枥(lì):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6、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7、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8、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或:有时。

9、尽粟(sù)一石(dàn):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

10、食(sì):通“饲”,喂养。以下除“食不饱”的“食”念shí,其余的“食”都念sì。

11、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12、是:这,指示代词

13、能:才能。

14、才美不外见(xiàn):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1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6、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7、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18、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9、鸣之:(马)嘶鸣。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20、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

21、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22、其:难道,表示推测。

23、邪(yé):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4、其:其实。

25、知:懂得。

二、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三、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二、作品赏析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三、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

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07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这样之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到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得千里马啊!
解释
1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
辱,辱没
3
之,的
4
奴隶人,仆役。
5
骈(pián):两马并驾
6
骈死,并列而死
7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8
枥,马棚。
9
以,把。
10
一食,吃一顿。
11
或,有时。
12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3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4
食(sì):通“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15
其:指千里马,代词。
16
是:这样,指示代词。
17
能:才能。
18
见,同“现”,表现;显现。
19
且:况且,尚且。
20
欲:想要。
21
等:等同,一样。
22
不可得:都做不到。
23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4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5
策:马鞭,这里是“
鞭打
"的意思
26
之:指千里马,代词。
27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28
道:正确的方法。
29
食之:饲养它。
30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1
材:同“

”,才能。
32
鸣:马叫,
33
之:无意义。
34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5
执策:拿着马鞭。
36
执,握。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37
临:面对。
38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40
邪,同“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
其: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
第2个回答  2014-04-19
故:所以 虽:即使 辱:受屈辱 骈:一起
食:顿 或:有时 食:同‘饲’,餵养 是:这种 见:同‘现,显现 且:况且 等:等同
安:怎麼 策:驱使 材:同‘才’,才能 策:马鞭 其:难道 耶:吗 其:恐怕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a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这样以后就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从外面表现。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马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而:但是,可是。
3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 故:因此 。 虽:即使。名:名贵的。
4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祇(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5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6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以:用。 称:称呼。
7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8 一食:吃一顿。食,吃。
9 或:有时,或许,甚至
10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2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3 食马者:食,通“饲”,喂。
14 其:指千里马,代词。
15 是:这样,指示代词。
16 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17 能:本领。
18 足:足够。
19 才 :才能。
20 美:美好的素质。
21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2 且:犹,尚且。
23 欲:想要。
24 等:等同,一样。
25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6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7 求:要求。
28 策之:鞭打马。策:用鞭子打,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29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30 食之:食,通“饲”,喂。
31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 才 ”才能。
32 鸣:马叫,
33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4 执:拿。
35 策:马鞭,这里指驱使
36 临:面对
37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8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难道。
39 其(2):恐怕,表推测语气,确实。
40 邪:通“ 耶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吗”
41 知:懂得,了解,认识。
42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43 食马者:指不懂得重用人才的官吏。
44 伯乐:贤明的君主,懂得如何重用人才。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现 ”,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材 ” 通 “ 才 ”,才能。
(3)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5)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祇”通“只”,只是。

希望可以帮到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