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回答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不矛盾。因为此首诗是苦中作乐,通宵尽欢,动中抒愁。第一句就被人带入一个欢乐的环境中来,随着琵琶的乐曲声,人人在狂欢乱舞,跳着快乐的舞步,听着流行的乐曲,是何等的惬意!可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皆是《关山月》这类伤别曲调。听这着曲调如喝践行酒,不怨喝也喝,借酒浇愁愁更愁;不忍听又要听,听它似乎可以慰乡愁,可有更加拨动乡愁,深深沉浸其中,尽情地舞,尽情地弹。所以不矛盾。
“高高秋月照长城”,妙在即景以托之,思入微茫,似托实粘。末句这无声之乐,无言之愁事整首诗的意蕴更加无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7
不矛盾写守边者的乡思,既可以象前篇那样,突出宁静氛围下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复杂与激烈,也可以象本篇那样,用热烈喧闹的场面来反衬人物难以排遣的悲怆沉闷的心境。

你看,这里是军中彻夜狂欢作乐的场面,开始时是清秋的明月俯照着大地,终场时那月亮已落到了巍峨的长城后边。这其间琵琶不停地奏出富于刺激性的旋律,一曲终了又换一曲。人们兴奋地起舞,他们要尽情舒泄一番。

可是且慢,请细细地辨别一下这聒耳的音乐。原来,不管曲调如何变换,舞姿多么狂恣热烈,却总是离不开一个主题:离情和边愁,也就是离不开一种基调:慷慨中透着悲伤,欢快中杂着凄凉,“总是《关山》旧别情”,尤其“总是”二字,一下子点穿了军中狂欢的背景和实质,使读者的心和这些军人的心刻靠近了许多,理解了军人们企图用歌舞排解愁闷,同实际却是“撩乱边愁弹不尽”之间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抓住读心灵,使之感到震栗之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