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蛋是怎么做出来的???

如题所述

皮蛋的制作方法:
1、把鸭蛋洗干净待用。
2、将纯碱和食盐放入小瓷缸中,冲入开水,待二者充分溶解后,再分批加入生石灰和柴草灰,当生石灰全部“化”开时,料灰就配制好了,也可以直接购买变蛋粉。
3、把料灰(可以加入一些稻壳或麦糠)或者变蛋粉均匀地涂在鲜蛋上。
4、春秋密封存放25天左右,夏天15天左右,冬天30左右就好了。
松花蛋又称皮蛋、变蛋、彩蛋等,因蛋壳上的图案而得名,香味醇厚,是中国传统的风味蛋制品。制好的皮蛋,蛋壳容易剥除,蛋白凝固,呈浅绿褐色或茶色的半透明胶冻状,在茶色的蛋白中有松针状的白色结晶或花纹,蛋黄呈半凝固状,蛋黄可明显的分为墨绿、土黄、灰绿、橙黄等不同颜色,蛋黄中有汤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30
最初的皮蛋是怎样制成的?一说相传明代泰昌年间,江苏吴江县一家小茶馆,店主会做生意,所以买卖兴隆。由于人手少,店主在应酬客人时,随手将泡过的茶叶倒在炉灰中,说来也巧,店主还养了几只鸭子,爱在炉灰堆中下蛋,主人拾蛋时,难免有遗漏。一次,店主人在清除炉灰茶叶渣时,发现了不少鸭蛋,他以为不能吃了。谁知剥开一看,里面黝黑光亮,上面还有白色的花纹,闻一闻,一种特殊香味扑鼻而来;尝一尝,鲜滑爽口。这就是最初的皮蛋。后来,经过人们不断摸索改进,皮蛋的制作工艺日臻完善。另一说松花皮蛋源于天津。民间口碑云:距今约二百年前,天津某乡村一富户,其子为其母造棺木一口,置于空宅以备后用,久之,母仍健在,遂命家人将石灰、草木灰撒入棺内以防潮湿,并将棺盖留有斗大空隙以通风。事毕则忘矣。次年,母逝,移棺入殓,见棺内草木灰中竟有鸡蛋百余枚。孝子盛怒,取出掷干地,此壳破裂而内已成深褐色透明结晶体,因之大惑。有好事者斗胆尝之,味鲜美,围观者亦以为奇,遂争相品尝,果如是。有见地者,事后效法,将鲜鸡蛋置入石灰、草木灰之中,亦然。由此,邻里仿效,称之为“变色蛋”。日久,此一原始工艺流传江浙一带,屡经改进,工艺日臻完善,变色蛋作为一种全新的食品,经善于经商的江浙人推入市场。故今日之“松花皮蛋”,有始于天津,成于江浙之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8-25
在明代中期已发明了,在公元1504年成书的《竹屿山房杂部》上记载有"混沌子"的制法:"取燃炭灰一斗,石灰一升,盐水调入,锅烹一沸,俟温,苴于卵上,五、七日,黄白混为一处。"这与成书于1633年的《养余月令》上的"牛皮鸭子"的制法基本相同。两者都是用炭灰、石灰,都具有促使蛋品发生化学变化的强碱性的原料。�皮蛋,不但是美味佳肴,营养丰富,久食不腻,而且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清代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皮蛋,味辛、涩、甘、咸,能泻热、醒酒、去大肠火,治泻痢、能散能敛。"中医认为皮蛋性凉,可治眼痛、牙痛、高血压、耳鸣、眩晕等疾病。皮蛋不仅受到国人的青睐,在清末民初,还行销到英国、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皮蛋是中国独特的蛋加工品,也是一种碱性食品。腌制皮蛋所需的材料有盐、茶以及碱性物质(如︰生石灰、草木灰、碳酸钠、氢氧化钠等)。皮蛋之所以有特殊风味,是因为经过强碱作用后,原本具有的含硫胺基酸被分解产生硫化氢及氨,再加上浸渍液中配料的气味,就产生特有的味道了。而皮蛋的颜色则是因蛋白质在强碱作用下,蛋白部份会呈现红褐或黑褐色,蛋黄则呈现墨绿或澄红色。有时会发现蛋黄呈现黄色,这就表示这颗皮蛋可能不太新鲜,最好就不要食用了
第3个回答  2017-11-30
先把鸡蛋洗干净。
在小瓷缸中放入盐,慢慢倒入烧开的水充分搅匀,再分次加入生石灰充分搅拌让石灰全部化开。然后拿鸡蛋裹一层调好的料灰,放在小瓷缸中两个月就可以了。
把壳去掉就可以食用。
第4个回答  2013-08-25
历史最早的皮蛋好像是在马尿里浸泡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