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分析

如题所述

我是一名中学历史老师,我所面对的是一群正处于青春期现代中学生。中学生在这一人格剧变的重要阶段,其认知发展特点和青春期发展特点对他们的一生都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现在的不少学生,感到像历史这一类学科知识虽有趣但难学,花了不少精力,但收效少于理想。究其原因:一、做为中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及其它原因,注意力不集中、爱走神,听课质量不高;二、他们学习方法不妥当,只会死记硬背,没有恰当的记忆方法,没有看到系统的知识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结合点,当然就无法完成对知识的迁移;三、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我们老师应根据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及记忆规律,科学地实施课堂教学,让学生及时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认为 一节好的历史课,为了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它应该是分层次的、高质量的。如果从学生活动的角度来观察,学生先要通过表演、观看(表演、影视、图片等)、阅读等活动,达到认知能力;其次上升到历史思维,如探究性学习;最后升华到情感的宣泄,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达到历史课学生活动的“三层次”。  
(一)身体的活动——学生课堂活动的第一层次   这些活动的特点和作用是:体验、接受刺激与营造氛围。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秦王扫六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这节课要处理好一个人物——千古一帝秦始皇。那么,我们可以从学生的活动入手,首先将秦始皇画像(按课标要求这幅画是要求学生记住的)放大(通过技术手段),突出摆放在多媒体教室的中心位置——黑板前,让学生观赏——尽情地、充满想象地观赏。
  (二)思维的活动——学生课堂活动的第二层次
   这些活动的表现形式有:讨论、交流、研究、表述(口头的和书面的)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得到历史思维方法、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活动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的放矢,它应该是在第一层次活动的基础上的活动的上升,也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方式和手段。一节好的历史课应该具备层次和梯度,要层层推进,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这种层次和梯度,就应该体现在学生的活动上。
(三)情感的宣泄——学生课堂活动的第三层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确实不是靠说教可以实现的,它是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活动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一种爱憎、看法、评价的自然流露,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班级形成感染的力量,从而纠正错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必须要给学生充分表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自由、空间和时间,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自有其道德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再续上例,学生经过第一和第二两层次的活动,对秦统一的相关知识有了较好的了解和掌握,对有关问题,如秦建立统一国家的意义,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可以肯定,大多数学生是能够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做出了积极贡献的,从而对国家的统一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产生积极的认同,树立为之奋斗甚至献身的愿望和决心;但联系到统一过程中伴随着的征讨杀戮,联系到秦始皇统治的独裁残暴,导致肯定也会有少部分学生对秦始皇作出完全的否定,甚至对统一本身表示怀疑、不赞成,这些都是正常的。但不管怎样,必须要给学生一个情感宣泄的渠道,让他们毫无顾忌的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给以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在情感宣泄的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