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进谏的成功和失败故事

如题所述

1、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秦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 

2、邹忌看到齐国在威王手中一步步衰退,心急如焚,而国君躲在宫中,不见进谏的大臣,于是他想到一条妙计。原来齐威王喜欢音乐,尤其爱好弹琴,经常从全国各地招募优秀的琴师进宫为他演奏。邹忌乔装打扮成一名琴师求见,顺利地被批准了。

邹忌见了齐威王后给他讲了弹琴的道理,粗细琴弦相互配合才能弹奏出美妙的音乐,好比是君臣相互配合才能政令和谐,治国之道也不过是像弹琴之道。齐威王听了后恍然大悟,第二天,沐浴更衣,正式接见邹忌,和他谈论国家大事,邹忌趁机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齐威王非常高兴,拜邹忌为相国,并在他的辅佐之下励精图治,使齐国走上了成就霸业的道路。

3、唐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一天,他问魏征:“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征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说:“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象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样,一年之内就可见到效果,二年见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

尚书仆射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说:“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象饿极了的人要吃东西一样,来得更快。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事在人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太宗听从了魏征的意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只过了三两年,唐朝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4、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侯生、卢生相互讥讽、评议秦始皇的暴戾,并因此逃亡而去。秦始皇闻讯勃然大怒,于是命令御史拘捕审讯咸阳城的术士。术士们彼此告发,秦始皇就亲自判处违法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把他们全部在咸阳活埋。

扶苏针对始皇帝坑术士一事,曾上书劝谏秦始皇,秦始皇大怒,于是将扶苏发配,让他前往上郡监督大将军蒙恬的军队,协助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

5、李陵降敌后,武帝愤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说:“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

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认为他是为李陵辩解,是在故意贬低当时正在打匈奴而又很不顺利的李广利,于是命令把司马迁判为死罪。司马迁因背负着父亲穷尽一生而未能完成的理想,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邹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扶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28
历史上进谏成功的比较多:
1、李斯进谏秦始皇《谏逐客书》成功结果:李斯成功保住官职,并从此得到始皇的重视重用,也保住了其他门客的地位,为秦国留下了大量人才,为后来秦朝统一打下了基础。2、邹忌谏齐威王
内容比较多,简单点说就是通过兼听则明、受蒙蔽的程度来讲治国的道理
3、魏征
唐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一天,他问魏征:“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征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说:“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象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样,一年之内就可见到效果,二年见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尚书仆射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说:“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象饿极了的人要吃东西一样,来得更快。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事在人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太宗听从了魏征的意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只过了三两年,唐朝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失败的更多,举两个:
1、扶苏
始皇三士五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在咸阳坑杀儒生460多人,引起扶苏犹虑,及时进谏:“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以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贬谪扶苏于上郡监蒙恬军。
2、司马迁
司马迁百言不讳地说:「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投降,尚属情有可原。臣以为只要他不死,他还是会效忠汉朝的。」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认为他是为李陵辩解,是在故意贬低当时正在打匈奴而又很不顺利的李广利,于是命令把司马迁判为死罪(或以腐刑代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7-22
要说向皇上进谏最成功的要数魏征,因为他是唯一在屡次顶撞皇上而没有杀头的,而最失败的要属于海瑞,他的进谏根本不能引起明万历皇帝的重视,不杀他只是为了给自己留名声。 还有晁错的进谏削弱诸侯国的事情也成功了,可是自己却因此而死 还有很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