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同古代的历史

如题所述

1、大同地方,历史上曾为春秋时期代国地,后为战国时期赵国雁门代郡地,秦汉魏晋皆因之。北魏时为京畿司州地。唐为河东道云州云中郡地。

2、辽金皆称西京,为西京道(路)大同府地。元为河东山西道大同路地。明清为山西布政司大同府地。总体上看,区划名称虽有变化,而境域面积无大变。

其中以秦汉名邑、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最为世人所艳称。北魏以平城为京师97年,历六帝七世,其繁荣富庶超过南朝建业(今江苏南京),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会。

3、辽金两朝以大同为西京,此两朝的其他陪都多有变化,而大同的西京地位稳如磐石,历191年,且非亲王不得主之。明朝开国皇帝为其子代王朱桂开藩邸于大同,此后历252年,留下了世界第一的大同九龙壁,也留下了“九五、飞龙在天”的永久艺术形象。

无怪乎大同故老,历来相传大同之地有王气,这是古人依据风水理论,对适于建都的江山形胜之地,地理环境优越性的概括,王者建都,必于此处,因而称为王气。

4、数千年来中轴线迄无变化的大同城,其祖山当为今内蒙古丰镇之北的平顶山,其龙脉当为御河西源今称巨宝河者,《水经注》称之为独谷孤城水,东南流与旋鸿池水汇合后合称如浑水。其少祖山即今西寺梁山,古称方山,是文明冯太后永固陵所在之山。

扩展资料:

大同地理位置: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端,东与河北阳原、蔚县相连,北同内蒙古乌兰察布丰镇、凉城毗邻,西南与山西朔州、忻州二市接壤。

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6'——114°33',北纬39°03'——40°44',全市地区面积1415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080平方公里。

全市总人口约330万,市区人口约120万。依城市人口规模论,大同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大同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全国省会城市外13个较大城市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3

1、春秋时期大同地区为北狄所居。北狄系指以狩猎为生的游牧部落林胡、楼烦。大同至内蒙古河套一带,春秋时为林胡活动之地。(唐)尧帝封羲和氏子为北岳长老,其二子和叔来宅。《山海经》中古大同为古平国。商汤封同姓于此地,代子立国。

2、战国时期初为代国,后并入赵地。据《史记·赵世家》载,子晰告赵简子曰,主君之子将克二国于北皆子姓也。及简子卒,毋血立,是为襄子,北登夏屋,使宰人操铜木斗击杀代王,遂兴兵平代地。 

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分封制,立郡县,全国设36郡,今大同境内为雁门郡、代郡之地。其时见于记载的城有:平城、代、善无、延陵、平舒、武周塞、新城、班氏、马邑等。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并征集民众筑长城,在今左云高山以东,云冈以西十里河谷“筑城武周塞内,以备胡。

4、西汉沿袭秦郡县制,其地仍为雁门郡、代郡之地。雁门郡属并州刺史部。东汉各州置州牧,后改州牧为刺史。其地为雁门、代郡之地。雁门郡属并州刺史部,治阴馆,属县十四,今大同市境内有四县:繁峙、武州、崞、平城。代郡属幽州刺史部,治高柳,属县十一,在今大同市境内有六县:高柳、道人、班氏、示氏、北平邑、平舒。

汉末天下大乱陉北之地弃为荒徼。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讨伐乌桓,平定代地。安集北边郡县之民,在今代县东五里置平城县,属冀州新兴郡。黄初元年(220)复置并州,平城属并州雁门郡。无论属冀州新兴郡的平城,还是并州雁门郡的平城,均为同名异地,非今大同。 

5、三国时,其地为乌桓、鲜卑所据。汉明帝时(58—75)在平城建通光寺,为大同最早的佛寺。晋大同北部为鲜卑族领地,南部为雁门郡地,其时郡已迁至广武,属县有:广武、崞、汪陶、平城、俊人、繁峙、原平、马邑。永嘉四年(310)晋并州牧刘琨,以拓跋猗卢有救援之功,上书晋怀帝,请封鲜卑拓跋猗卢为代公。建兴元年(313)拓跋猗卢定盛乐为北都,修秦汉故平城为南都,平城复还故治,属代国。

6、北魏拓跋珪于公元398年自盛乐迁都平城,改号皇帝,改元天兴,并置司州、代尹,治代都平城。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三千家于代郡。北齐天保元年(550)东魏被北齐所代,大同为北恒州、北朔州地,属县未有大的变化。天保七年(556)改北恒州为恒安镇(今大同),又名东州城,隶属恒州太平县,徙豪杰三千家以实之。翌年废镇,仍为北恒州。

周齐之间,突厥渐强,为防御突厥、柔然、契丹,于天保三年(552)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渤海200余公里。天保六年(555)发夫180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夏口,西至恒州450余公里。天保七年(556)先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海。前后所筑东西凡1000余公里。

7、隋开皇元年(581)重新统一中国后,改诸州为郡,其地为马邑郡、雁门郡之地。隋为了防御突厥侵扰,公元615年八月,杨广巡游塞北,突厥得悉,率领10万兵攻入塞内,杨广被迫退到雁门,在各地军民增援下,杨广才解围而去。

8、唐初依隋实行州县制。武德四年(621)平利武周,复于故恒安镇置北恒州。武德六年(623)于雁门郡之灵丘别置蔚州。武德七年(624)北恒州废。贞观元年(627)发天下为13道,云、蔚、朔等州属河东道。云州治云中,辖县云中。蔚州治兴唐,辖兴唐,飞狐、灵丘。朔州治善无,辖善阳、马邑。唐末,以浑源川为名,置浑源州;以雁门山、龙首山南北呼应为名,置应州。

贞观十四年(640)于故云内县置定襄县,兼云州治。龙朔三年(663)置云中都护府。永淳元年(682)为东突厥默啜所破,州县俱废,移百姓于朔州。开元十八年(730)复置县,改定襄为云中县。废北恒州为东州城,复置云州。天宝元年(742)改云州为云中郡。乾元元年(758)改云中郡为云州会昌三年(843)以云、蔚诸州为大同道,罢属河东,置都团练使,治云州。

9、宋为路、州、县三级制,全国设15路。宣和五年(1123)预置云中府路,治云中府,统云中及武、应、朔、蔚、奉圣、归化、儒,妫等8州与云州合称“山后九州”。为宋金联盟攻辽的预置版图。后金失约,除武、应、朔、蔚诸州于宣和五年(1123)一度归宋,旋为金人所取外,西京仅在雍熙三年(986)云州观察使杨业攻占云州3个月外,再未进入宋之版图。

10、辽保大二年(1122)金完颜宗翰攻占大同府,仍以大同为西京,改西京道为西京路,府治、县治未变。西京路辖2府、7节镇、8刺郡、39县,9镇。金皇统元年(1141)以西京路隶属元帅府,旧置兵马都部署司。天德二年(1150)改置西京路总管府,后更置留守司。置转运使及中都西京路提刑司。大同府辖大同、云中、宣宁、怀安、天成、白登、怀仁7县。省奉义县为镇,入大同。

金占大同后,为医治战争创伤,大兴土木,修城修寺,规模宏大。经过修整加固的大同城汉池,南门改称奉天,东门改称宣仁,西门改称阜成。辽金时陪都西京再度兴盛于北方,成为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的中转站,联系各民族的纽带,大同再度辉煌。

11、元初大同仍称西京。太祖七年(1212)置警巡院。至元二年(1265)省云中县入大同。元划为省、路、府(州)县四级制,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西京道大同府为大同路,隶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管辖一领事八州。

12、明洪武二年(1369)左副将军常遇春攻取大同。明行政区划为省、府、州、县四级制,洪武七年(1374)改大同路为大同府,隶属山西行中书省。九年(1376)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大同府治大同县,辖浑源、应、朔、蔚四州,大同、怀仁、马邑、山阴、广灵、灵丘、广昌七县。宣宁县并入大同县。明军事上实行卫所制,洪武四年(1371)置大同都卫沼白关城。

13、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王派恭顺候吴惟华攻大同,姜襄将驻同农民军将领张天琳等杀死,投降清军。清大同府治大同县,初因明治,领州四县七,隶属山西布政司,后改为山西省。顺治五年(1648)姜襄降而复叛。

次年,多尔衮亲自督战围城达9个多月,城破后,清军对大同进行了最野蛮的屠城,除杀献姜襄人头的杨震威等23员及其家属外,其他所有官司吏兵民尽行杀戮,并将大同城墙拆去5尺。大同变成一座荒城,大同废,不立官,府移治阳和卫,名阳和府。大同县移治怀仁县西安堡。直到顺治九年(1652)府县才复还故址,从附近移民逐渐复兴。

顺治十三年(1656)裁宣大总督,置山西总督,驻大同。康熙四年(1665)裁总督,并入雁门道。雍正四年(1726)于右玉林卫置朔平府并废除明代卫所,改天镇卫为天镇县,阳高卫为阳高县,左云川卫为左云县,右玉林卫为右玉县,平虏卫为平鲁县。

扩展资料:

大同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实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 

大同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神府、准格尔新兴能源区与京津唐发达工业区的中点。素有“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2

大同,在大禹划分九州的时代,是属于古冀州的,靠近九州的边界,离北方游牧民族非常近。是华夏族与北狄的交接地带。等到商朝的时候,商朝开国君主在今天大同南部地区,分封了一个国家,叫代国,他跟商朝王室一样,姓子。

代国的历史从商朝初年一直到战国初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代国以北就完全是游牧民族的领地,史书记载,这些部落有东胡、林胡、娄烦等几个不同的民族。等到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灭亡了代国,其领土就跟这些游牧名族接壤,经常受到他们的侵扰。

不久,赵国就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凭借这支部队,赵国军队将东胡,林胡,娄烦这个几个民族从大同地区驱逐了出去,并在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建立了三个郡,云中郡、雁门郡和代郡,并建立了大同历史上第一座城市——平城。后来,赵武灵王的墓也建在了大同下面的灵丘县。

西汉初年,刚刚建立汉朝的汉高祖刘邦在大同白登山,被匈奴冒顿单于四十万骑兵,围困了七天七夜。据说,最后靠陈平献美人计而逃脱。从此,一直到汉武帝时期,七十多年,汉朝和匈奴一直是以和亲政策为主。

等到汉武帝时期,大同是边关重地,飞将军李广也长期在大同一代同匈奴作战。

大同,在大禹划分九州的时代,是属于古冀州的,靠近九州的边界,离北方游牧民族非常近。是华夏族与北狄的交接地带。等到商朝的时候,商朝开国君主在今天大同南部地区,分封了一个国家,叫代国,他跟商朝王室一样,姓子。

代国的历史从商朝初年一直到战国初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代国以北就完全是游牧民族的领地,史书记载,这些部落有东胡、林胡、娄烦等几个不同的民族。

正是由于大同是山西北部难得的一块平原,而且又紧靠游牧民族所占据的蒙古高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门户。所以历史上,这里一直是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争夺的焦点。

等到三国时期,这里重新被游牧民族乌桓和鲜卑占领,平城逐渐成为废墟。等到南北朝时期,蒙古高原上的鲜卑族逐渐强大起来了。他们建立了北魏王朝,他们在汉代遗址之上,重新修建了平城。公元398年,北魏帝国正式迁都平城,大同开始了他作都城的历史。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事情,是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大融合的一段时期,也是佛教、道教、儒家文化大融合的一段时期。大同作为北魏帝国的首都,见证了一段历史。

在辽代,大同作为这里的地名被正式确定下来,一直到现在。看来,游牧民族对大同世界,也是非常的向往。

明代,大同终于又回归汉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但也意味着,他又成为边塞之地,杀戮的战场。更重要的是,自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这里成为保卫北京最重要的军事重症,将会承担更多的冲击。

1453年,蒙古大军入侵大同,皇帝明英宗帅50万大军御驾亲征,如同汉高祖一样,又被包围了。但这一次,他没有刘邦那样幸运能够逃脱,而是全军覆没,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悲惨的俘虏皇帝之一。

明代,大同对北京太重要了,所以这里留下了坚固的城墙。城墙的夯土是如此的结实,以至于建国后一直没有拆除完毕。当城墙砖被后人渐渐拿去建房子之后,就剩下黄黄的土墙了。

这种状况持续了好多年,曾经让大同的市容大受影响。近年来,大同重新维修了城墙,加添城墙砖,重修城楼,让大同城墙的雄姿重现于世。

扩展资料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北方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是兵家必争之地。曾发生上千次大小战事。大同境东北的采凉山是汉代刘邦与匈奴奋战七昼夜的战场;金沙滩(今属朔州界)是杨家将血浴沙场的故址。   

大同是民族融合的大平台,在促进中华民族大融合上功绩卓著;是都城建设的里程碑,北魏平城的城市建设独具特色;是改革创新的大舞台,北魏平城时代的重大政治、文化改革,影响深远,荫及盛唐;是佛教中国化的先行者,佛教的政治化、本土化是从平城时代开始的;

是古都艺术的新模式,无论是北魏时代的云冈石窟,还是辽金时代的华严寺、善化寺等,均堪称旷世精品,开创了大同模式;大同还是军事防御的大前沿。大同是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显著的古都、艺都、佛都、军都、融合之都、改革之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人描述为:“三面临边,最号要害。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曾发生上千次大小战事。大同境东的马铺山是汉代刘邦与匈奴奋战七昼夜的战场;金沙滩 (属于山西朔州市界)是杨家将血战的疆场。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北方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城市之一,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
  春秋为北方少数游牧民族居住地。
  战国公元前三世纪:赵武灵王就“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置云中、雁门、代郡”初设平城,隶属代郡。
  秦朝秦始皇北逐戎狄,在大同城西“筑城武周塞内以备胡”。大同东西分属雁门郡和代郡,并在境内修筑长城。
  西汉沿袭秦制,雁门郡属并州,代郡属幽州。白登之围发生于此。
  东汉汉明帝时,通光寺建成,大同最早的佛教寺庙。
  三国大同为乌桓、鲜卑等部族占据
  北魏初中期建都于此,称“代京”、“平城”,历经七帝96年。大同遂即成为当时我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佛教的中心,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繁荣。
  唐朝为云州 。
  五代时作为幽云十六州的一部分割让与辽 。
  辽代辽在此设西京大同府,为辽国陪都,从此称为大同。
  金代也在此设西京大同府,为金国陪都。
  元代改为大同路,大同又被封为西京(陪都)。1277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大同,他当即盛赞“大同是一座宏伟而美丽的城市”。
  明朝改路为府,隶属山西行中书省。管辖浑源,应,朔,蔚等四州七县。明朝时大同为十三重镇之一,有藩王封地,并驻重兵,最多时有13.6万人,战马5万多匹,当时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说。1438-1571年:明王朝对蒙古各族采取怀柔和亲政策,在大同三设马市,数辟月市,久立小市,应允鞑靼“通贡”。
  清朝为大同府治。
  1949年建国后划归察哈尔省,并由大同城区设立大同市。
  1953年察哈尔省撤销,大同重新划归山西省。
  1958年大同县并入 。
  1964年大同县又分出,为地级市。
  1993年7月雁北行署撤销,原有县中的7县划归大同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9-11
最辉煌的看北魏时期。大同是皇后之乡。
地球上最牛的老头:
  三女相继封为皇后,诸子亦加官进爵,正如《北史》所谓“三代外戚,何其盛哉”。  
独孤信一生共有六子七女,六子俱任官职。
  长子独孤罗,字罗仁,仪同大将军。
  次子独孤善,字伏陀,封魏宁县公、长安郡公、骠骑大将军、河州刺史、龙州刺史,天和六年,袭爵河内郡公,卒于兖州刺史位上,年三十八。
  第三子独孤穆,文侯县侯
  第四子独孤藏,义宁县侯
  第五子独孤顺,项城县伯
  第六子独孤陀,建忠县伯
  其三女相继封为三国皇后,杨广,李渊,全是他外孙。
  长女为周明敬皇后;
  四女为唐元贞太后(追封);
  七女为隋文帝文献皇后。

明朝代王朱桂坐镇大同府,建九龙壁。后来才有北京北海的九龙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