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生产管理策略的步骤是什么?

确定生产管理策略的步骤是什么?

1、生产战略:是企业根据所选定的目标市场和产品特点来构造其生产系统时所遵循指导思想,以及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的一系列决策规划、内容和程序。
2、生产管理的任务:运用组织、计划、控制的职能,把投入生产过程的各种要素组织起来,形成有机整体,按最经记得方式,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廉价、优质的产品。
3、生产管理的内容:
生产准备和组织
生产计划
生产控制 
4、生产管理的原则:
讲求经济效益
坚持以销定产
实行科学管理
组织均衡生产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5、生产按工艺特性分类:1.加工装配型 2.流程型
6、生产按组织生产的特点分类:1.备货型 2.订货型:订货组装型、订货制造型、订货工程型
7、备货型生产(MTS):是指在没有接到用户订单时,按已有的标准产品或产品系列进行生产,生产目的是为了完成产品库存。
8、订货型生产(MTO):是指按用户的订单进行生产。
9、生产按专业化程度分类:1.大量生产 2.单件生产 3.成批生产 4.多品种小批量生产
10、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组织工作的特征:1.生产品种多样性 2.生产过程复杂性 3.生产能力的适应性4.环境条件的多变性 5.生产计划的变动性 6.生产管理的动态性
11、生产过程的组成:1.生产技术准备过程 2.基本生产过程  3.辅助生产过程 4.生产服务过程
12、工序:是指一个工人或一组工人在同一工作上对同一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生产环节。13、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1.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2.生产过程的比例性3.生产过程的节奏性 4.生产过程的柔性 
14、生产时间计算:*P25--28
15、文明生产:是指在生产现场管理中,要按照现代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为生产现场保持良好的生产环境和生产秩序v
16、“5S”活动的内容: 1.整理 2.整顿 3.清扫 4.清洁 5.素养
17、安全生产:是指在保持领导者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进行生产活动。
二工作研究 
1、工作研究:是指在既定的工作条件下,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资源的更合理利用,排除作业中不合理、不经济和混乱的因素,寻求一种更佳、更经济的工作方法,以提高系统的生产率,降低系统的运营成本。 
2、工作研究的内容:1.方法研究:过程分析、动作分析 2.时间研究:定额制订、工作抽样3、工作研究的步骤:1.发掘问题,选择研究项目 2.确定目标3.记录 4.分析研究记录的事实,寻求新的方法 5.评价新的工作方法 6.实施新的方法 7.追检与再评价
4、过程分析:是指对现行作业方法予以系统的记录,这种记录采用的是一种以简明符号为基础绘制的程序图。 
5、过程分析基本符号:1.加工: 2.搬运: 3.储存:4.延误: 5.检验:
6、过程分析的内容:1.产品工序分析 2.零件加工分析 3.平面流程分析 4.搬运分析 5. 人—机联合分析
7、动作分析:是把某项作业的动作分解为最小的分析单位,对作业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省去不必要和不合理的动作,制定出最合理的动作和动作的顺序,使作业达到准化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和技术。
8、动作的基本类型:1.必要动作 2.辅助动作 3.延迟动作
9、工作研究中动作经济合理的要求:1.动作应同时进行 2.动作应对称 3.动作应自如 4.动作应有节奏 5.动作应考虑惯性6.能用脚完成的动作,应避免用手
10、工作环境:是指人、机共处的特定条件,如温度、湿度、噪声等物理环境;有害气体等化学环境和人际关系等社会环境。
11、工作环境的三类因素:1.气候状况 2.照明和色彩状况 3.噪声与振动状况 
三 生产计划和控制
1、生产计划系统:是一个包括需要预测、中期生产计划、生产作业计划、材料计划、能力计划、设备计划、新产品开发计划等相关计划和职能,并以生产控制信息迅速反馈连接构成的复杂系统。 
2、生产计划的层次:1.长期生产计划。属于战略计划,任务是进行产品决策、生产能力决策以及确立何种竞争优势的决策。 2.中期生产计划。属于B战术性计划,任务是对企业在计划年度内的生产任务作出统筹安排,规定企业的品种、质量、数量和进度。3.短期生产计划。任务是直接依据用户的订单,合理的安排生产活动的每个细节。 
3、年生产计划的主要指标:1.品种 2.产量 3.质量 4.产值 5.出产期 
4、生产计划的产值指标分为:1.商品产值 2.总产值 3.净产值
5、生产计划编制的原则:以销定产的原则,即以产品销路来决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 6、生产计划编制的步骤: 1.调查、掌握编制生产计划的依据。 2.统筹安排,初步提出生产计划指标。 3.综合平衡,确B定生产计划指标。
7、滚动式计划方法的优点:1.计划是动态型的,计划的应变性和严肃性得到保证。2.提高了计划的连续性。 
8、生产计划主要考虑的成本项目:1.正常生产成本 2.加班成本 3.外协成本 4.库存成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0-09
(一)竞争者分析

实际上在对竞争者进行分析之前,应该对全社会(对于跨国公司则是全球性的)的经济、政治、社会、技术和市场等环境条件及物资供应者、顾客的动向进行分析,然后再详细分析竞争者的具体情况。我们在此用竞争者分析来表示一个广泛的概念,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项分析活动:①环境分析;②公众期望预测;③行业和环境的经济特征辨析;④本行业的决定性因素分析;⑤竞争者带来的威胁分析;⑥行业内竞争优势、先后次序的划分;⑦行业机会估计;⑧竞争者将要作何变动的预计。

(二)企业自我分析

从企业所处的现状出发,分析、评估自己在竞争方面的优劣,并对自己的未来作出 战略客观的预测,力图使下一步的内容清晰起来,即企业将采取什么对策来加强已有的优势和克服现存的劣势。它包括以下几项分析:

1.评估企业现有的工作绩效。

2.进行SWOT分析(S:强,W:弱,O:机会,T:威胁)。

在图4中列出了两个互相垂直的轴,纵轴表示企业所处环境如何,用正方向表不机会、有利方面,用负方向表示威胁、不利方面,沿正方向移动则表示威胁减弱,机会增多。类似的原理,横轴的正方向表示内部力量很强,而负方向表示内部力量很弱或内部缺点太多。

这样两个垂直的轴就构成了4个象限,分别为“增长、克服弱点、退缩和输送力量”象限。“增长”象限是最有利的情况,企业面临大量的机会,内部力量也很强大,应趁机使企业获得大量的增长,无论是企业规模、市场份额还是产品种类等,都应当利用该良机进行扩张。最糟糕的情况是“退缩”象限,这时企业内部缺点太多,加之环境威胁巨大,收缩和退去是最明智的选择,否则企业会损失得更惨重。左上方的“克服弱点,,象限是这样一种状况:虽然本企业弱点明显,竞争中处于劣势,但由于有大量的环境机会,企业仍可生存下去,但应当尽快克服企业内部的弱点,否则一旦环境机会减少,企业就会陷入困境,滑人“退缩”象限。右下方的“输送力量”象限因内部力量强大,故虽然面临巨大的环境威胁,仍可通过击败竞争对手,争取获得利润。因此需要源源不断地输送力量,以保持强大的竞争能力。

3.评估企业的相对竞争力。

4.确定企业所采取的战略结果。

5.辨别企业的弱点。

6.企业能否成功地克服弱点。

(三)明确企业任务

关于明确企业任务问题我们在前面的“生产任务”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在此不再赘言。

(四)战略选择

根据SWOT分析的结果,选择适于本企业的战略。具体地说可以从下列问题中得出结论:

1.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内部力量是否强大到足以与市场机遇相匹配?

2.企业能否克服自身的弱点?

3.企业能否正确预测竞争对手动向并相应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对策?

4.企业能否建立竞争优势?

5.在企业现实的环境条件下,能否依靠本战略在竞争中获胜?

(五)生产战略形成

生产战略形成就是针对上面选择的生产战略,再进一步具体化,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可以由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组成:

1.为了建立竞争优势,必须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步骤?

2.为了获取市场份额,必须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步骤?

3.为了成为世界级的企业,必须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步骤?

4.哪一个战略决策对成功至关重要?

5.该战略是否具有可行性?

(六)实施和监督

任何一个从理论结构看似十分严谨合理的战略,在实际中都或多或少会遇到困难并暴露出它的缺陷,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监督检验并及时反馈信息,才能不断使其完善。

实施和监督的另一重含义还在于战略是一个长时期的计划方案,在短时期内很难见到效果。这对于某些追求短期行为的中低层管理人员来说是一个讨厌的束缚,他们往往和工作人员一道形成共谋,为了小团体的利益而无视整体,拒绝认真执行战略,或“免费搭车”(经济学中有时称为“搭便车”,即自己不付出劳动而享有公共财产的行为)。为了整个组织的长远目标和利益,必须对战略的每一个步骤严格实施和监督,并将这种观念灌输到企业每一个员工的意识中去,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