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为什么如此短命

如题所述

西晋中国历史上三国和南北朝之间一个短暂的统一王朝,国祚从266年到316年,仅仅50年,而且就在这短短的50年间,还经历了16年八王之乱,随后又遭遇匈奴入侵,可以说安稳日子也就二十来年,这对于一个统一王朝来说,简直就是笑话,那么为什么西晋如此短命呢?

一、司马懿血腥屠辽埋下祸根:司马懿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魏明帝曹睿后期,魏国人才凋零,能征善战的武将越来越少,不得不器重司马懿,公元237年,辽东太守公孙渊造反,自称燕王,建立年号,设置百官,曹睿派司马懿平叛,经过近一年的战争,司马懿擒杀公孙渊,按道理来说,惩办祸首即可,可司马懿在这场战争中展现了他极其残暴的一面,不仅将公孙渊的属下几千人全部斩首,摆成“京观”,司马懿大军所过之处更是血腥屠杀,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百姓惨遭屠戮,辽东为之一空。没有了自汉武帝以来四百多年苦心经营的辽东防线,东北地区的胡人迅速崛起,后来成了中原的心腹大患,比如后来在中原为祸四百年的鲜卑就出自东北。

二、九品中正制度导致上下离心:九品中正制度起源于三国时期的魏国,这种制度只看出身,不看才能,出身高贵的世世代代能做官,而出身低微的世世代代低微,司马家作为河内大族,享受了不少这个制度的好处,甚至最终当上皇帝都拜这个制度所赐,但是,司马家过于迷恋这个制度,以至于无论做什么事都先查验出身,再选派官员。最后的结果是西晋朝堂上都公亲贵族,这些贵族们享受优越的生活条件,自然不会关系老百姓的生死,最后形成了豪门望族家里金碧辉煌,而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景象,因此民间的反抗越来越频繁,政权的基础就不牢。

三、大封诸侯内乱不断:司马炎大封诸王,本意就是让诸王为朝廷屏藩,有事可以“清君侧”。但实际上呢,诸王有了兵权,个个野心勃勃,司马炎活着时候,他们不敢放肆,等到司马炎一驾崩,诸王们迅速造反,一场延续16年的战争爆发了,西晋的王爷们造反当皇帝完全是为了享乐,坐上皇位后就开始了奢靡的生活,完全不顾及残破不堪的国家,西晋不亡,天理不容。

四、司马炎带头腐化堕落:司马炎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并消灭东吴实现了国家统一,按理说会成为类似秦始皇这样的千古一帝,可是他在统一天下后没有励精图治,把国家推向繁荣,反而带头腐化,光后宫的女人就有一万多人,堪称吉尼斯纪录,此外,为了维持奢靡的生活,他公开卖官鬻爵,各级官职明码标价,那些买了官的人回头第一件事就是搜刮老百姓回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21
一、原因:
1、用人唯亲的选官制度
西晋沿用了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形成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工具,形成了等级性的士族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使得西晋朝野上下,真正有权利的都是名门望族,而真正有能力的却没有权利,也不能为国家和社会真正的出到力,从人才方面动摇了西晋的统治根基。
2、清谈误国
西晋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清谈虚浮之风。谈玄本是文人雅士的功课。而西晋的很多官僚为了追求所谓的“风度”,整日谈玄论道,故弄玄虚,主要讨论一些脱离实际抽象的东西,甚至极端放纵任性的局面。他们担任了重要官职,却仍然玩世不恭,导致政事荒废。玄学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是无过错的。但它影响了政府机构的运转,使得社会风气变为空谈,不务实际之风。这对国家的统治与稳定有着极大的影响。明清之际的顾炎武也认为清谈之风使“国亡于上,教沦于下”,这就是清谈误国。
3、拜金主义
司马炎的纵容和包庇下,整个社会的主流导向形成了有了钱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西晋的官僚富豪们不遗余力地追求利益,贪婪地搜刮民财,残酷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最终激起他们的反抗。孟子曾经说过:“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如果举国上下的人都在争利、逐利,国家就危险了。如果此种现象成为社会时尚,那国家肯定要出问题了。在钱的驱动下,西晋社会问题日趋严重,统治危机日益显现。
4、极度腐朽的西晋统治集团
西晋统治阶级的当权派,司马氏集团中人,相互间只有一种极阴恶的杀夺关系,见利必夺,以杀助夺,愈杀愈猛烈,一直杀到发动十几年的大混战,耗竭了西晋的国力。杀夺与滥赏,使得统治集团中人得失急骤,生死无常,心情上表现紧张与颓废,躁竞与虚无的相反现象,生活上苟且无耻,纵情享受。
二、西晋简介:
西晋(266年—316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后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另与东晋合称晋朝。传五帝,国祚五十一年。若以灭东吴始,则仅立朝37年。为了区别于五代时的后晋,史称西晋,又称为司马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