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历史的教训,西晋的短命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如题所述

从西晋灭亡中可得到的启示:

一、西晋缺少一个较为稳定、连续统治群体是致其短命的硬伤。

比如,西汉从汉高祖刘邦中经汉惠帝、吕后、文、景到汉武帝,六七十年间,推行清静无为的恢复经济的政策,国家恢复了元气,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汉武帝时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唐朝从李渊建国到唐玄宗,虽然出现动荡,甚至武则天还改了唐朝的国号,但是唐朝没有大乱,根基未动摇,几代皇帝励精图治,持续发展,终于开创了繁荣的开元盛世。

司马炎没有经营好司马氏的天下,社会风气败坏,西晋开始走下坡路。西晋衰败,如同滑坡,速度越来越快,司马炎之后的三个皇帝,个个短命,仅用了26年,就完全葬送了大晋帝国!

二、西晋社会腐败,历史闻名。腐败问题历朝皆有,但像西晋这样自上而下、大面积的恶性腐败并不多见。

在国家统一的大好局面下,司马炎开始飘飘然了,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生活上由提倡节俭开始奢侈腐化,上行下效,西晋社会风气开始败坏,官僚大臣争相贪污敛财,炫富比富。社会风气变得腐败不堪,西晋王朝沦落为历史上最腐败的政权之一。

所谓“互市”就是交换。权与钱、权与人、权与色、权与所有有用的东西都可以交换,权钱交易,钱能通神,比富炫富,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钱臭味,严重腐蚀了社会机体。道德无底线,游戏无规则,腐败使西晋到处乌烟瘴气。

三、金钱崇拜之风。

在司马炎的纵容和包庇下,西晋的官僚富豪们不遗余力地追求利益,贪婪地搜刮民财,金钱成为对他们最有吸引力的东西。有了钱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西晋是中国古代金钱拜物教最盛行的时期。钱本来是物品流通的媒介,但是,西晋钱却成了无所不能的神物。人们痛感这一风气对社会的腐蚀,纷纷写文章予以抨击。其中鲁褒写了一篇著名的《钱神论》,辛辣地讥讽一切为钱、一切向钱看的社会现象。把官僚贵族对钱的贪婪掠夺和钱的作用描绘得淋漓尽致。

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释义:如果举国上下的人都在争利、逐利,国家就危险了)“。如果此种现象成为社会时尚,那国家肯定要出问题了。在钱的驱动下,西晋社会问题日趋严重,统治危机日益显现。

四、民生最重要。

在西晋社会连绵不断的动乱中,受害最深的还是老百姓。老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失所,四处逃亡,大量人口死于战火或逃难途中。西晋战乱,究竟使多少人死于非命,无法统计。

由于战乱不已,政府无暇顾及民生,导致保障农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如水利工程得不到维护,所以当自然灾害来临时,由于灾害防御能力低下,水利工程失修,卫生预防全无,加剧了自然灾害破坏程度,人民更加痛苦。

五、清谈虚浮之风。

西晋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清谈虚浮之风。清谈又称“谈玄”、“玄言”,专门讨论一些抽象的脱离实际的问题。西晋官僚们也大畅玄风。他们以“名士”自居,一边潇洒地挥着麈尾,一边侃侃而谈。故弄玄虚。

由于清谈之风盛行,使西晋的官员们“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释义:身居官位,却没有当官的事,干事情却没有一个认真做事的心态)”。

当官的不干实事,办事又不认真去办,敷衍了事,马马虎虎,每天乐此不疲的就是清谈。西晋官员们终日谈论玄远、喝酒放纵,不去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这种风气必然给国家带来严重的后果,就是所谓“清谈误国”。

其实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腐败导致的社会动乱,官员清谈是政治腐败的表现,是表而不是本。

扩展资料:

在文学史上,西晋被称为“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

在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和建立晋政权的过程中,许多士人也遭到杀戮,他们自以为参与政治,可以“治国平天下(释义: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到头来却陷入了权力之争的残酷游戏。

《晋书》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释义:魏晋的时候,社会动荡,有太多的变故发生,名士们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士人不断被杀的惨痛教训,人口大量死亡的惨状,使他们渐渐清醒起来。

他们意识到,人世间最珍贵的是生命,最舒心的生活是“贵适宜(释义:人生贵在得以舒适)”。他们逐渐认识到“自我”,产生了与所谓“政治”的疏离感。他们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张扬个性,珍爱自我,行为举止,标新立异,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魏晋风度”。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理论 >> 最拜金王朝西晋覆灭启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24
在我国历史上,西晋是由“分”到“合”实现大一统的王朝之一,但也是一个“短命”王朝,从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称帝到最终亡国,仅仅历经五十余年,若从司马炎灭吴算起,只存在不到四十年。为何一个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王朝却如此“短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但从上到下蔓延开的奢靡腐败之风,则是其加速灭亡的直接原因。
  但凡一朝开国皇帝,即位后一般都会励精图治,以求万世之基业,司马炎也是如此。即位之初,他从招抚流民、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农业生产,还在殿前烧掉御医进献的雉头裘以示节俭。通过推行这些措施,西晋的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出现了“太康之治”的繁荣景象。《晋书·食货志》称:“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然而,自曹魏时便开始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始终是西晋官员升降的决定性制度。司马氏之所以能取曹魏而代之,一方面是因为本身具备的高贵门第及其权势、地位,另一方面是因为其他世家大族与其结盟,以换取自身门户的永久高贵。在由血统、门户决定官员升降的“九品中正制”面前,不管司马炎如何选官用官,他都不可能把官员贪腐情况,与涉及官爵、权力的升降予夺联系起来,否则就会失去其他世家大族的支持。
  既然官员选任到了这种地步,那就看看统治者个人修为如何,毕竟一个朝代的兴衰,也与最高统治者的表率作用息息相关。可惜的是,司马炎平吴后,不再励精图治,而是沉溺于淫乐奢靡之中。
  皇帝带头奢靡,大臣们自然也不相让。反映世家大族思想风貌的《世说新语》一书,专门辟有《汰侈》篇,记载了12则小故事,讲述了晋武帝手下的大臣们纸醉金迷、竞相斗富的荒唐生活,诸如石崇宴客杀美人劝酒,诸如晋武帝的舅舅王济用人奶饲养小猪,诸如石崇和王恺无休止地斗富比阔……这些变态的奢侈行为,成为千古穷奢极欲的典型。
  西晋中后期,全国上下沉浸在奢侈无度的氛围里。正是这种奢靡世风,最终导致了政治风气日益败坏。《晋书》对当时社会描述道:“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焉。”互市,意味着赤裸裸的交易。由此,西晋社会充溢着恶臭的金钱味道,各个阶层无不为了奢侈私欲而奔走追逐。西晋文学家鲁褒“伤时之贪鄙”,写了《钱神论》以讽刺当时社会上金钱崇拜的奢侈风气。
  孟子曾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就是说,等到上上下下的人们都在竞相逐利,国家肯定就危险了。果不其然。从生活方式开始,奢侈如同不断扩散的癌细胞,一步步腐蚀西晋的肌体,逐渐演绎成让人眼花缭乱的权力争斗。最终,“八王之乱”爆发,贵族王公同姓相残,大动干戈,斗争形式由政治内斗转向了大规模的军事杀戮,严重破坏了西晋的统治根基。后来外族入侵,攻陷都城,西晋灭亡,国家又进入了“五胡乱华”的混战时期。
  奢靡之风抬头,如同衰亡种子破土,政权倾覆与事业败亡往往由此而生。当前,我们持续纠正“四风”顽疾,就是要通过作风建设,为国家长治久安和改革发展赢得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因为我们深知,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我们切不可忘记。
http://zgjjjc.ccdi.gov.cn/bqml/bqxx/201510/t20151016_63601.html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2-09
1,经济因素,南方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发展经济,北方人正好填补了南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业空白。
2,社会因素,南方社会保障制度和基础设施以及生活水平较北方高很多,所以大量的北方人会选择南迁。
第3个回答  2019-05-26
1.上行下效
司马氏以狡黠背义立国,数代只知玩弄权谋,不懂倡导理义。晋明帝曾在听了王导谈论祖辈这段黑暗的创业史后,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2.奢靡成风
领导集团如此不堪,下边更是糜烂成风,后来富可敌国的石崇,他爹石苞和邓艾一样是个小吏出生,到了石崇这辈累积收刮的财富,已经可以把司徒王朗的孙子,司马炎的舅舅王恺鄙视了。可见当时一个官员的变质速度有多迅速。
3.门阀专权
石苞这种寒门官吏的腐败都尚且如此,更何况门阀制度盛行的传统世家士族,底层有活力的寒士,基本无法进入被世家贵胄盘踞的上层,政治死水一潭趋于黑臭是必然的。
4.清谈务虚
逃避现实蔑视精神,追究物质快乐,沉迷于奢移颓废,不知理义与法度,而把清谈问玄用在执政上,责难无以成事,空想无法治国。
5.民族矛盾
自汉代遗留的民族问题,赶上天灾造成的外族内迁,适逢晋王朝的腐败和内乱病发,被有心者利用一朝崩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