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一位三步就能成诗的人是谁

如题所述

北宋寇准三步成诗。

1、寇准自幼聪颖过人,吟诗作对,锋芒毕露。一天其父宴客,酒过三巡有客提议让寇准作诗一首,小寇准果然了得,他在众宾客面前踱步思索:一步,两步,刚迈出第三步,一首五言绝句脱口而出。诗云: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意思是华山高耸入云,没有其他的山能与它齐平。抬起头就离太阳很近了,回头看连白云都在自己脚下。

扩展资料

寇凖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及知巴东、成安二县。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太宗重用,三十二岁时拜枢密副使,旋即升任参知政事。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又任三司使。

景德元年(1004年),与参知政事毕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当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围了澶洲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寇凖反对南迁,力主真宗亲征,从而稳定了军心,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景德三年(1006年),因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

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复宰相职务。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被丁谓等人排挤,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 (1023年),病逝于雷州。

皇祐四年(1053年),宋仁宗下诏为其立神道碑,并亲于碑首撰“旌忠”字,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愍”,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寇凖善诗能文,其七绝诗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

寇凖主要成就在于辽军围困时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朝的进攻。景德元年(1004年)秋,辽军南下的消息传到开封,边书告急,京师震动,宋廷君臣惊慌失措,部分主政大臣主张迁都以避风险。不少人主张南逃金陵(今南京)或西逃四川。

寇凖力排众议,坚持真宗皇帝亲征。寇凖推举参知政事王钦若镇守天雄军(治今河北大名东北),雍王赵元份留守汴京,朝中文武随军出征。

宋真宗亲自到澶州城,但不敢过河。寇凖与高琼力促真宗渡河,命令卫士把皇帝车驾驶向澶州北城。宋真宗到澶州北城时,北宋军民士气大振。宋真宗象征性地巡视后即回到南城行宫。寇凖在北城负责指挥作战,直至迫使辽国停战求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寇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2-27
柳公权和寇准
一次,皇上对随驾未央官的柳公权说:“我有一件喜事:长期以来,戍边将士的衣服总是不能及时送到,但是今年二月我终于把他们的春季衣服及时送到了。”柳公权闻之,连声恭贺。哪知皇上心情好,兴致也高,说:“单贺未了,卿可贺我以诗。”宫女太监们更是要讨皇上欢心,一起连声催促柳公权。柳公权不慌不忙,三步之内,应声成诗:“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
相传,寇准从小天资聪慧,七岁即能诗,人皆称为“神童”。一天,其父大宴宾客,饮至正酣时,有一客人提议道:“闻令郎善诗,请即席吟哦一首,如何?”主人乘着酒兴答道:“好吧,让孩儿作诗助兴,也好当面向诸位请教。”于是命家人唤出小寇准,让他对客吟诗。小寇准若无其事地笑着说道:“请出题”客人说:“我们这儿离西岳华山不远,就以华山为题,作一首《咏华山》吧。”寇准在客前踱步思索,一步、两步,刚迈出第三步,便高兴地说:“有了!”一首五言绝句便随口而出。诗云:“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头白云低。”寥寥数语,道出了西岳华山的雄伟峭拔的气势,举座闻之,无不叹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2-27
寇准。寇准,北宋政治家、诗人。他刚直不阿,敢于向皇帝直谏,宋太宗曾称赞道:“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寇准从小就非常聪明,相传七岁时仅走三步就吟诵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拳头红日进,俯首白云低”的诗句。
第3个回答  2013-02-27
寇准 寇准从小就非常聪明,相传七岁时仅走三步就吟诵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拳头红日进,俯首白云低”的诗句。
第4个回答  2013-02-28
柳公权与寇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