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实际,分析男女两性心理和行为差异产生的原因

如题所述

  1、两性差异的生物学过程

  分为几个步骤:受孕时的基因决定性;胚胎发育过程中性腺的作用;

  经由血液性激素使男女内生殖系统、外生殖系统和大脑产生分化。

  (1)性别的遗传决定  (2)性腺与性激素  (3)性激素与大脑分化

  ①.下丘脑

  ②.大脑两半球的分化

  2、性激素与行为:两性不同的性激素可能是男女某些行为差异的基础,但这种生物因素只是当环境为之提供条件时才能对人的行为造成影响,性激素和社会环境是在相互作用中决定人的行为。

  3、生物学差异与性别同一性

  (1)性别同一性某种意义上讲是性别形成的核心和关键。不是遗传和生理结构自然决定的,而是后天父母对性别的确认及抚养方式决定的,取决于后天的教养。

  (2)社会环境和抚养方式对性别同一性的决定性必须符合一定条件:

  ①、性别必须在儿童生活早期(18个月至3岁)得到确认

  ②、父母对儿童性别确认迟疑含糊会导致性别分化的不完善

  (3)性别同一性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女性似乎更容易顺利的形成性别同一性。

  4、生物学上的优势

  生物学上的优势在女性

  5、两性差异心理的生物根源

  (1)两性差异心理与遗传:生物性别由一对性染色体决定,男女的相似远多于差异。

  (2)两性差异心理与性激素

  性激素对两性的心理行为有重要作用

  ①、攻击性行为直接受到雄性激素含量的影响

  ②、对抚养行为的了解

  ③、女性性激素呈周期性波动-------女性易变的、感情脆弱的?

  (3)两性差异心理与解剖构造

  ①、最根本的解剖学差异为第一性征差异(生殖器差异)

  ②、两性解剖学差异另一表现两性脑组织的差异(下丘脑和大脑两半球)

  (男性大脑两半球的专化性比女性显著)

  (4)两性差异心理与生理机能

  ① 两性生物特性的差异,也在生理机能上体现出来,主要表现为体能、生理成熟。这都与两性心理差异有不同的关联。

  ② 心理发展不同步。女性在智力发展生活经验、人格成熟等方面劣于与之接触的男性。两性交往女性受支配原因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0-15
绪论

一、男女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男女心理方面的异同

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
男女心理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2.
心理过程发展中的性别差异

3.
个性心理发展中的性别差异

4.
言语发展性别差异

5.
教育、成才等方面的性别差异

6.
性心理方面性别差异

二、试述性别差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
高尔顿

开创了个体差异的研究

2.
施太伦

创立“差异心理学” (个别差异、文化差异、性别差异)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独立分支

70
年代后长足发展。

3.
麦考比和杰克林《性别差异心理学》里程碑

1974
麦考比和杰克林合作出版了《性别差异心理学》—被公认为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经典之作,是性别差异
心理学发展的里程碑。

(期望、声望、详尽的考察)

三、麦考比和杰克林的研究中得出的确证的和有待确证的结论有哪些?

1
确证的结论:(
1
)女孩比男孩有较强的语言能力


2
)男子有较强的视觉
-
空间能力


3
)男子数学能力稍优


4
)男子更有攻击性

2
有待进一步确证的结论:


1
)女孩不比男孩更有“社会性”


2
)女孩不比男孩更易受暗示


3
)两性有同样的自我尊重要求


4
)女孩的机械学习和简单重复学习并不更好,男孩在抽象的学习和新内容的学习中也不更强


5
)男孩并非更擅长于分析


6
)男女在受遗传和环境影响上是一样的


7
)女孩并不缺少成就动机


8
)说女孩靠听觉,男孩靠视觉是没有根据的

四、性别差异理论的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两性观

(一)弗洛伊德:尚男抑女论

1
用“去势恐惧”、“阳具羡慕”、“俄狄普斯情结”等概念说明男女性别角色的获得机制。

基本假说是包含幼儿性欲在内的“力必多”阶段性发展的理论。

2
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1

.
口腔阶段——吮吸和吞咽获得快感


2

.
肛门阶段——排泄


3

.
生殖器阶段

男孩—“去势恐惧” 女孩—“阳具羡慕”

(二)多伊奇:女性类型说

1
女孩对男孩的妒忌是由儿童的一般嫉妒倾向而产生,不足以构成女孩人格发展的动力

2
恋父情结根本不存在,母亲在女孩心目中是善良的有权力的,是女孩模仿的榜样,对女孩人格的形成有

重要作用

3
女性更具有自恋倾向、被动性和受虐性。三者以相对平衡的形式构成了正常女性的人格心理

(三)埃里克森:内部空间观

男女的内部的空间决定了人们对外部空间的认识,还决定了人类的生物行为特征和社会角色。

(四)阿德勒:男女平等观

1
强调社会文化决定女性心理,提倡男女平等

(女权运动的先驱)

2
女性的自卑、低贱是社会赋予的

二、两性角色的社会学习理论

1
、性别定型的基础

重视性别差异的表现。
不否认遗传在两性角色定型中的作用,
更强调两性角色的社会化学习,
即通过观察、
强化和模仿获得。


1
)观察学习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复现过程

强化过程


2
)班杜拉运用“直接强化”的概念解释对儿童性别行为的塑造。

“直接强化”是指为了实现性别的定型化行为对男孩和女孩的奖励和惩罚必须予以区别。


3
)模仿,即儿童从观察成人行为到表现成人行为的过程。

观察学习、直接强化、模仿是性别定型过程的基础。

2
、两性角色的获得

男女两性角色的获得是观察、强化、模仿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持续很长时间。

三、认知发展的两性观

着重研究成长中的儿童如何知觉其周围的事物,如何了解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世界。

1
基本内容:(柯尔伯格)


1
)性别认同即儿童将男性和女性进行性别归类,这是性别角色态度的基础。


2

性别认同是通过对自己发育初期表现出的身体状况和判断而形成,
此时儿童接受同性行为,
排斥异性
行为。


3
)这种认知判断虽是
2-7
岁儿童形成性别认同的结果,但儿童的性别角色和性别概念往往受环境的某些
变化的影响。


4

基本的自我类型决定基本的价值取向,
“男子气”“女子气”的表现在于把自身性别相符合的事物作
为追求的目标。


5
)基本的普遍的性别角色发展于幼年期,从男孩女孩意识到彼此的生理差别开始。


6
)这种习惯性概念使儿童产生“男子气”、“女子气”的表现,即与同性人物确立性别同一性。


7

双亲适当的行为可促进和巩固性别同一性和性别角色价值的形成,
这一过程在各种养育条件下都会产
生。

2
性别认同及其发展

柯尔伯格认为:性别认同是认知发展的结果。

经历三个阶段:性别认同、性别分化和亲长认同


1
)性别认同

2


认知自己的性别标记

3


根据外观特征把性别标记类化到别人身上

4-5


明白性别基于身体的构造,认为性别可变

6-7


知道性别与解剖结构组织不可变,“性别常性”、“物体常性”

此过程不以提供生理解剖知识而加速,须等待儿童心智发展到足以了解这个事实才能进行。


2
)性别分化



性别认同
----
行为与性别一致,柯氏认为身体意象的意义

男性意象
---
权力

尊严

侵略性

女性意象–
-
抚养照顾孩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