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写作背景

请问小说《围城》作者写作背景是什么?

1,《围城》的直接时代背景是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年,正是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

2,但要理解《围城》,必须追溯到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大炮军舰之下,被迫地、却历史性地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触,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锋、碰撞、冲突以至交汇、融合。

资料拓展:

1,《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

2,《围城》一书是钱钟书“锱铢积累”而写成的,小说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只是一些由作者琐碎的见识和经历”拼凑”成的琐碎的情节。就一般而言,情节琐碎的书必然要有绝佳的言语表达才能成为一本成功的作品。钱钟书的《围城》果真是把语言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3,《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围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3
  1、写作背景
  《围城》的直接时代背景是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年,正是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但要理解《围城》,必须追溯到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大炮军舰之下,被迫地、却历史性地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触,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锋、碰撞、冲突以至交汇、融合。
  2、内容介绍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一艘邮轮正从法国向中国驶来,船上有一批中国留学生,都是刚从欧洲学成回国,这其中包括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和他的同学苏文纨。方鸿渐在读高中时随家里做主定了婚,有了挂名丈人,由于他的未婚妻逝世,他的丈人就把为女儿筹备婚礼的钱给他,资助他去欧洲留学。油轮在海上行驶,方鸿渐在油轮上还认识了一位澳门女子鲍小姐,两人交情像热带植物那样飞快生长,鲍小姐引诱方鸿渐,而且麻利地甩掉了他。方鸿渐回到上海后,在挂名丈人的点金银行里兼差,乏闷无聊,就去找苏小姐,在苏小姐的家中,认识了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并热烈地爱上她。求爱遭拒后,他满怀痛苦跟着赵辛楣、李梅亭等人去湖南三闾大学教书,同行还有顾尔谦、孙柔嘉。一行人在旅途中遭遇各种颠簸,才到达目的地。到了三闾大学,学校内教职工勾心斗角、相互倾轧、争风吃醋,种种丑象让赵辛楣、方鸿渐十分反感,先后离开。方鸿渐被学校解聘后,和孙柔嘉一同离开三闾大学,在赵辛楣的劝说下,两人选择在香港结婚。两人结婚后回到上海,赵辛楣推荐方鸿渐到报馆当资料室主任,孙小姐去姑妈的厂里做事。在上海,方鸿渐受尽人情冷淡,倍感凄凉,又因战事迫促,想要离开上海到重庆去寻找机会,由此和柔嘉产生了分歧,最后导致婚姻破碎。
  到此,一段关于方鸿渐的婚姻人生的围城就结束了。
  3、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
  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学士学位。
  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
  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篇》。
  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
  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第2个回答  2013-06-20
但凡重要的艺术作品,同时有几层意思,《围城》也不例外。从一个层面上说,《围城》有自传色彩。钱钟书同小说主人公方鸿渐一样,出身于中国的一个书香门第,1930年代去牛津和巴黎留学,1938年初回国。与方鸿渐不同的是,钱钟书是位成就斐然学者,中、英文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得牛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内容是17、18世纪英国文学作品中对中国的描写。但同方鸿渐一样,抗战初期钱钟书在中国内地教过书,其同事是来自上海和北平的流亡学者,在西南的昆明市合力兴办一所大学。在昆明和湖南的一所大学短期教书之后,钱钟书回到上海(1941年),在上海教书、写作,直到抗战结束。
围城》第三个层面说的是中国知识分子,说到当时因过推崇西方文学和美学而带来了恶果。钱钟书认为,中国的正统因此而受到侵蚀,儒家道德体系分崩离析,本来已经面临困境的中国文化更是雪上加霜。在这个问题上方鸿渐倒是过错可言,他的谦词是自己所知甚少,对文化事宜不好妄加评论。但方鸿渐周围的朋友同事却毫无顾虑,都是些装腔作势、自命不凡的所谓学者。《围城》的某些章节说的就是这些人自吹自擂,贻笑大方。方鸿渐旅途中遇到不少人,他们很像当时文学界和学界的某些角色。但钱钟书自己在小说前言中恳请读者不要把《围城》当作一部影射小说。
第3个回答  2013-06-20
但凡重要的艺术作品,同时有几层意思,《围城》也不例外。从一个层面上说,《围城》有自传色彩。钱钟书同小说主人公方鸿渐一样,出身于中国的一个书香门第,1930年代去牛津和巴黎留学,1938年初回国。与方鸿渐不同的是,钱钟书是位成就斐然学者,中、英文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得牛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内容是17、18世纪英国文学作品中对中国的描写。但同方鸿渐一样,抗战初期钱钟书在中国内地教过书,其同事是来自上海和北平的流亡学者,在西南的昆明市合力兴办一所大学。在昆明和湖南的一所大学短期教书之后,钱钟书回到上海(1941年),在上海教书、写作,直到抗战结束。
围城》第三个层面说的是中国知识分子,说到当时因过推崇西方文学和美学而带来了恶果。钱钟书认为,中国的正统因此而受到侵蚀,儒家道德体系分崩离析,本来已经面临困境的中国文化更是雪上加霜。在这个问题上方鸿渐倒是过错可言,他的谦词是自己所知甚少,对文化事宜不好妄加评论。但方鸿渐周围的朋友同事却毫无顾虑,都是些装腔作势、自命不凡的所谓学者。《围城》的某些章节说的就是这些人自吹自擂,贻笑大方。方鸿渐旅途中遇到不少人,他们很像当时文学界和学界的某些角色。但钱钟书自己在小说前言中恳请读者不要把《围城》当作一部影射小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