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论原文及翻译

如题所述

原文如下:

愚读《史记·商君列传》,观其改法易令,变更秦国之风俗,诛秦民之议令者以数千人,黥太子之师,杀太子之傅,而后法令大行,盖未尝不壮其勇而有决也。曰:“嗟夫,世俗之人,不可以虑始而可乐成也。使天下之人,各陈其所知而守其所学,以议天子之事,则事将有格而不得成者。

然及观三代之书,至其将有以矫拂世俗之际,则其所以告谕天下者常丁宁激切,亹亹而不倦,务使天下尽知其君之心,而又従而折其不服之意,使天下皆信以为如此而后従事。其言回曲宛转,譬如平人自相议论而诘其是非。

愚始读而疑之,以为近于濡滞迂远而无决,然其使天下乐従而无黾勉不得已之意,其事既发而无纷纭异同之论,此则王者之意也。故常以为当尧舜之时,其君臣相得之心,欢然乐而无间,相与吁俞嗟叹唯诺于朝廷之中,不啻若朋友之亲。虽其有所相是非论辨以求曲直之际,当亦无足怪者。

及至汤武征伐之际,周旋反覆,自述其用兵之意,以明晓天下,此又其势然也。惟其天下既安,君民之势阔远而不同,天下有所欲为,而其匹夫匹妇私有异论于天下,以龃龉其上之画策,令之而不肯听。当此之时,刑驱而势胁之,天下夫谁敢不听従。

而上之人,优游而徐譬之,使之信之而后従。此非王者之心,谁能处而待之而不倦欤?

盘庚之迁,天下皆咨嗟而不悦,盘庚为之称其先王盛德明圣,而犹五迁以至于今,今不承于古,恐天之断弃汝命,不救汝死。

既又恐其不従也,则又曰,汝罔暨余同心,我先后将降尔罪,暨乃祖,先父亦将告我高后曰,作大戮于朕孙。盖其所以开其不悟之心,而谕之以其所以当然者,如此其详也。

若夫商君则不然,以为要使汝获其利,而何恤乎吾之所为,故无所求于众人之论,而亦无以告谕天下。然其事亦终于有成。是以后世之论,以为三代之治柔懦不决。然此乃王霸之所以为异也。

夫三代之君,惟不忍鄙其民而欺之,故天下有故,而其议及于百姓,以观其意之所向,及其不可听也,则又反覆而谕之,以穷极其说,而服其不然之心,是以其民亲而爱之。呜呼,此王霸之所为不同也哉。

译文:

我读《史记.商君列传》,看到他改革法律变换命令,改变秦国的风俗习惯,诛杀秦国内议论国家政令的达数千人,鲸刑了太子的士兵,杀死了太子的老师,而后他的法令才是大规模的推行,从来没有不显示他勇敢和坚定才有下达的决议。

文章说:哎呀,不可以因为忧虑开始就能得到满意的成功。使天下所有的人,根据自己所学和长处来陈述各自所了解的情况,进而来议论天下大事,则国事将因为有来自各方面的阻力而不能成功。

然而尽观夏商周三代的法令典章,凡是内容有违背世俗的地方,必定要把原因告诉天下人,并且是一再叮咛和急切,勤勉而不倦,务必使天下之人都知道君王的用心,从而打消一些人不服从的心意,使天下人全部都相信就是应该这样然后才开始做事。

这样的语言内容曲折而婉转,就如一个平常人自言自语并且还责问自己哪里做的还不够好。我开始读到后也非常的疑惑,认为这些言辞过于繁琐,徘徊犹豫而没有决策,然而却能使天下人非常快乐的跟从,而没有勉强而为、不得已的心意,当国家的大事发生时,也没有众说纷纭意见分歧的言论。

这才是作为一个王者的目的呢,所以常以为在尧舜的时代,他们君臣互相用心,非常坦然快乐而没有间隙,互相叹息议论而卑恭顺从服务于朝廷之中,无异于像朋友一样的亲和。虽然也有察别是非和讨论辨别而求得事情真相的时候,这也没有什么而感到奇怪的。

在商汤和周武王讨伐征战改朝换代的时候,也是相持很久辗转反复,叙述自己用兵的理由,让天下人都明晓,这样就造成利于自己的形势。正因为天下已经安宁,所以君与民的形势辽阔深远而各不相同,国家要有所作为,而平民老百姓对于国事有不同的言论,以胡言乱语污蔑国家的政策,有法令也不肯听从。在这个时候,用刑罚驱使和形势胁迫他们,天下人谁敢不听从呢?

而一个国家的君王,悠然自得慢慢地详细告诉他们,使他们相信信任然后才服从。这样做的如果不是一个君王王道天下的用心,谁又能安定的接受而相待并且不厌倦呢?

当初因为盘庚的迁都,天下人都在议论并且都不高兴,盘庚坚持这样做,告诉大家,先王商汤有智慧重道德,而且还有五次迁都才到今天这个地方,今天的我们如果不继承先人的做法,恐怕要断绝你们的生命,如果不是这样救赎你们,你们将必死无疑。

后来又怕大家不服从他的命令,又说道,如果你们不能与我同心,我将要先后将你们治罪,并要向上天告诉你们的祖先。我逝去的父亲也将告诉我们的先皇商汤,要对于他的子孙大开杀戒,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觉醒和开悟,并且告诉他们我这样做的原因,如此这样,做得多详细啊!

然而商鞅却不这样做,因为要使你们获取最大的利益,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无任何顾虑。所以对于大家的议论没有需求,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告诉天下人。然而他所作的事业终于有所成功。所以后世关于夏商周三代的评论时,关于国家治理方面大概都是比较怀柔不决断的。然而这种做法就是所以王道和霸道的不同之处吧。

夏商周三代的君王,从来不能忍受因为看不起老百姓而欺负他们,所以他们的天下江山社稷才久远,当君王的议事涉及到百姓,一定会观察民意所向,如果遇到不听从命令的,又要反复详细的告诉他们,用尽所有的言论,来安抚他不服从的心意,这样做就让他的百姓亲切和爱戴。啊,这就是成就王和霸所做的不同之处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0-15

  愚读《史记·商君列传》,观其改法易令,变更秦国之风俗,诛秦民之议令者以数千人,黥太子之师,杀太子之傅,而后法令大行,盖未尝不壮其勇而有决也。曰:“嗟夫,世俗之人,不可以虑始而可乐成也。使天下之人,各陈其所知而守其所学,以议天子之事,则事将有格而不得成者。

       然及观三代之书,至其将有以矫拂世俗之际,则其所以告谕天下者常丁宁激切,亹亹而不倦,务使天下尽知其君之心,而又従而折其不服之意,使天下皆信以为如此而后従事。其言回曲宛转,譬如平人自相议论而诘其是非。愚始读而疑之,以为近于濡滞迂远而无决,然其使天下乐従而无黾勉不得已之意,其事既发而无纷纭异同之论,此则王者之意也。故常以为当尧舜之时,其君臣相得之心,欢然乐而无间,相与吁俞嗟叹唯诺于朝廷之中,不啻若朋友之亲。虽其有所相是非论辨以求曲直之际,当亦无足怪者。

       及至汤武征伐之际,周旋反覆,自述其用兵之意,以明晓天下,此又其势然也。惟其天下既安,君民之势阔远而不同,天下有所欲为,而其匹夫匹妇私有异论于天下,以龃龉其上之画策,令之而不肯听。当此之时,刑驱而势胁之,天下夫谁敢不听従。而上之人,优游而徐譬之,使之信之而后従。此非王者之心,谁能处而待之而不倦欤?

       盖盘庚之迁,天下皆咨嗟而不悦,盘庚为之称其先王盛德明圣,而犹五迁以至于今,今不承于古,恐天之断弃汝命,不救汝死。既又恐其不従也,则又曰,汝罔暨余同心,我先后将降尔罪,暨乃祖,先父亦将告我高后曰,作大戮于朕孙。盖其所以开其不悟之心,而谕之以其所以当然者,如此其详也。

       若夫商君则不然,以为要使汝获其利,而何恤乎吾之所为,故无所求于众人之论,而亦无以告谕天下。然其事亦终于有成。是以后世之论,以为三代之治柔懦不决。然此乃王霸之所以为异也。

       夫三代之君,惟不忍鄙其民而欺之,故天下有故,而其议及于百姓,以观其意之所向,及其不可听也,则又反覆而谕之,以穷极其说,而服其不然之心,是以其民亲而爱之。呜呼,此王霸之所为不同也哉。

译文:

       我读《史记.商君列传》,看到他改革法律变换命令,改变秦国的风俗习惯,诛杀秦国内议论国家政令的达数千人,鲸刑了太子的士兵,杀死了太子的老师,而后他的法令才是大规模的推行,从来没有不显示他勇敢和坚定才有下达的决议。文章说:哎呀,不可以因为忧虑开始就能得到满意的成功。使天下所有的人,根据自己所学和长处来陈述各自所了解的情况,进而来议论天下大事,则国事将因为有来自各方面的阻力而不能成功。

       然而尽观夏商周三代的法令典章,凡是内容有违背世俗的地方,必定要把原因告诉天下人,并且是一再叮咛和急切,勤勉而不倦,务必使天下之人都知道君王的用心,从而打消一些人不服从的心意,使天下人全部都相信就是应该这样然后才开始做事。这样的语言内容曲折而婉转,就如一个平常人自言自语并且还责问自己哪里做的还不够好。我开始读到后也非常的疑惑,认为这些言辞过于繁琐,徘徊犹豫而没有决策,然而却能使天下人非常快乐的跟从,而没有勉强而为、不得已的心意,当国家的大事发生时,也没有众说纷纭意见分歧的言论,这才是作为一个王者的目的呢,所以常以为在尧舜的时代,他们君臣互相用心,非常坦然快乐而没有间隙,互相叹息议论而卑恭顺从服务于朝廷之中,无异于像朋友一样的亲和。虽然也有察别是非和讨论辨别而求得事情真相的时候,这也没有什么而感到奇怪的。

       在商汤和周武王讨伐征战改朝换代的时候,也是相持很久辗转反复,叙述自己用兵的理由,让天下人都明晓,这样就造成利于自己的形势。正因为天下已经安宁,所以君与民的形势辽阔深远而各不相同,国家要有所作为,而平民老百姓对于国事有不同的言论,以胡言乱语污蔑国家的政策,有法令也不肯听从。在这个时候,用刑罚驱使和形势胁迫他们,天下人谁敢不听从呢?而一个国家的君王,悠然自得慢慢地详细告诉他们,使他们相信信任然后才服从。这样做的如果不是一个君王王道天下的用心,谁又能安定的接受而相待并且不厌倦呢?

      当初因为盘庚的迁都,天下人都在议论并且都不高兴,盘庚坚持这样做,告诉大家,先王商汤有智慧重道德,而且还有五次迁都才到今天这个地方,今天的我们如果不继承先人的做法,恐怕要断绝你们的生命,如果不是这样救赎你们,你们将必死无疑。后来又怕大家不服从他的命令,又说道,如果你们不能与我同心,我将要先后将你们治罪,并要向上天告诉你们的祖先。我逝去的父亲也将告诉我们的先皇商汤,要对于他的子孙大开杀戒,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觉醒和开悟,并且告诉他们我这样做的原因,如此这样,做得多详细啊!

       然而商鞅却不这样做,因为要使你们获取最大的利益,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无任何顾虑。所以对于大家的议论没有需求,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告诉天下人。然而他所作的事业终于有所成功。所以后世关于夏商周三代的评论时,关于国家治理方面大概都是比较怀柔不决断的。然而这种做法就是所以王道和霸道的不同之处吧。

       夏商周三代的君王,从来不能忍受因为看不起老百姓而欺负他们,所以他们的天下江山社稷才久远,当君王的议事涉及到百姓,一定会观察民意所向,如果遇到不听从命令的,又要反复详细的告诉他们,用尽所有的言论,来安抚他不服从的心意,这样做就让他的百姓亲切和爱戴。啊,这就是成就王和霸所做的不同之处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