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造成歧义的原因,要如何分化歧义?2、请用变化句式的方法说明深层意思?

如题所述

造成歧义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这些:
一、轻重音造成歧义。
1.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例如:我想起来了。“起来”读qǐ lǎi 时,表示“我想起身了”;读qi lai时,表示“我想到了”。
2. 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商场有的是化妆用品。逻辑重音在“有的是”上,表示化妆用品多;逻辑重音在“化妆用品”上,表示没有你需要的东西,只有化妆用品。)
二、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在书面语中因为没有注音,有时便会出现歧义。例如:他在办公室看试卷。“看”读kān 时,表示“看守”;读kàn 时,表示“阅览”。
空房间做什么用?“空”读kōng 时,表示房间里没有东西;读kòng 时,表示把房间腾出来。
三、不同停顿易造成歧义。
在某种情况下,同一句话,说的停顿位置不同,显示出的语意和结构往往不同。例如: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虽小但味道好);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味道不好)
四、词语限制模糊易造成歧义。
某些方位词、时间词因区界不严,容易产生歧义。例如:他在永春旅社前一站下车。(A.未到旅社; B.过了旅社; C.旅社对面)
五、词语含义的多义性造成歧义。
兼具有施动和受动意义的词语、兼类词、多义词等都易产生歧义。如: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走”可理解为“行走”、“离开”。)
六、偏正短语有时也会产生歧义。如:学校来了三个医院的医生。(A.学校来的医生只有三个,是一个医院的;B.学校来的医生共三个,来自三个医院。)2011年江苏语文高考卷语病例就属于这种。
七、介词短语做定语常产生歧义。(介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如:对大家的批评。(A.大家的/批评;B.对/大家的批评)
八、并列短语的搭配易产生歧义。(连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如:张连和黄惠的朋友。(A.张连和黄惠的/朋友;B.张连/和黄惠的朋友。)
九、动词与名词搭配,即可以构成动宾结构,也可构成偏正结构,因此易产生歧义。例如: 爱护人民的军队。(A.爱护/人民的军队——动宾结构;B.爱护人民的/ 军队——偏正结构)
十、指代与省略等易造成歧义。如“的”字结构指代不清引起歧义。开刀的是他的父亲。(A.父亲是医生,由他主刀;B.父亲是病人,要开刀)
代词指代不明产生歧义。例如:妈妈要王玲和她的同学一起去。(A.妈妈的同学;B.王玲的同学)
十一、省略造成歧义。例如: 看到你那年才8岁。(A.我8岁;B.你8 岁)。
十二、施事者和受事者不清造成歧义。例如: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A.“这个人”为施事者,这个人不认识老张;B.“这个人”为受事者,老张不认识这个人。)
十三、数量词和有关词汇不明产生歧义。 如:一边站着一位同学,守卫着校门。(A.两位同学守卫在校门的两侧;B.只有一位同学站在校门的一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