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文学史上的两个人物形象系列分别是什么

如题所述

普希金的《驿站长》描写驿站长维林和女儿杜尼亚相依为命。女儿被一骠骑兵军官拐去后,维林失去了唯一的寄托,孤单、凄凉,他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彼得堡,找到女儿住所,又被骠骑兵军官赶走,回去不久,他就在孤苦无望中死去。作品谴责贵族阶级的自私、冷酷,对维林的不幸,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这个作品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小人物”维林的形象,开创了俄国文学写“小人物”的传统。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部典范性的作品。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当代英雄》里塑造俄国文学史第二个“多余人”形象 彼巧林的形象。是俄国三十年代“多余人”形象他比二十年代的奥涅金要痛苦 这时候,贵族革命正成为过去,进步的人民所受的压制比二十难道更加沉重。彼巧林聪明过人、精力充沛,却又十分孤独。内心的矛盾折磨着他。他不断的制造恶作剧,却又不完全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卑鄙无耻的。体现在他性格中的反农奴制的倾向,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作者对他的形象抱着批判的态度,他认为彼巧林是俄国社会的产物。屠格涅夫《罗亭》中塑造第三个“多余人”形象,深刻的揭示四十年代“多余人”性格特征,反映这一时期过渡性质罗亭的世界观是四十年代形成的。他是个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才华横溢,能言善辩,我祖国进步不惜牺牲一切,具有崇高的人生态度。但他不了解俄国,不了解俄国人民,也不了解自己。因此,他的改革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个人生活也很不幸。最后,于1848年牺牲在巴黎街头的街垒之上。冈察洛夫在1859年发表小说《奥勃洛摩夫》,塑造第四个“多余人”形象,奥勃洛摩夫 是五十年代的“多余人”形象 奥勃洛摩夫是地主,有良好的文化教养,聪明的头脑。可是,他懒散,脆弱,好空想,精神麻木,害怕生活发生变动,没有出事实际活动的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13
“多余人”的形象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一种贵族知识分子。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出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
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 多余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四大多余人.
“多余人”一词源自19世纪的俄罗斯文坛,是对当时一种文学典型的命名。他们属于贵族知识分子,但既不满足于自己的上流社会,又不能跳出这种生活的小圈子与人民结合,所以在他人看来就成了社会上“多余”的人。“多余人”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多数出身于没落的名门望族,素受文化教养,不为官职钱财所利诱;也能看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弊病和缺陷,在反动专制和农奴制下深感窒息。他们虽有变革现实的抱负,但缺少实践。他们生活空虚,性格软弱,没有向贵族社会抗争的勇气,只是用忧郁、彷徨的态度对待生活,在社会上无所作为。所以,我国高校的大部分《外国文学史》教材中说,了解“多余人”形象,“有助于人民认识沙俄专制制度的罪恶,也能帮助读者洞察到贵族青年知识分子身上的严重缺陷。
代表人物
最早是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身上体现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而这一形象真正的广为流传是在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之后才更加深入人心的。之后又有赫尔岑《谁的罪过》中“别尔托夫”,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博洛莫夫》中“奥博洛莫夫”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6-22
俄国文学史上的两个人物形象系列分别是“多余人”和“小人物”。
其中,“多余人”系列包括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角奥涅金,以及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主角毕巧林等。这些人物都是出身贵族,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却无法适应社会,最终成为无用的废人。
而“小人物”系列则以普希金《驿站长》中的主角维林为代表。这类人物形象揭示了俄国沙皇专制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贫苦阶层的生活状况,表现了人性的善良、勤劳、纯真和坚守。
总之,俄国文学史上的这两个人物形象系列,不仅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独特风格,也反映了俄罗斯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