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如题所述

一、内容概述

针对黄河小浪底水库运行后,将对水库下游地区地质环境产生的影响,通过调查沿黄两岸河流影响带的地下水量、水位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获取最新的数据资料,查明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黄河两侧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环境的变化趋势及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为黄河开发和治理提供地学依据。主要成果为:

(1)建立了黄河下游河流影响带代表性地段的水文地质剖面7条,环境地质观测井69个,11个河水观测点,在69个环境地质观测井中安置了36个自动水位监测仪,为进一步观测研究黄河下游地质环境在人类重大水利工程影响下的变化奠定了监测基础。

(2)确定了郑州以西到温县这段的黄河影响带范围,并对下游山东地段的黄河影响带范围进行了界定。

(3)分别建立了能够准确描述温县-武陟、郑州-梁山两个区域水文地质特征的模拟计算的数值模型,对此两个区域地下水动态进行模拟计算和预测,此两个模型可分别用于两个地区今后地质环境动态管理。

(4)发现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总体上使下游河道高程降低、使下游河流主槽高程不断下切。9个观测断面中,除夹河滩有微小的上升外,另外8个断面的河床在水库运行的4年里下切的深度在13cm~1.1m之间,河床高程年平均下降3mm~28cm。床底累积下切平均深度1.43m,河床平均冲刷深度0.286m/a。

(5)观测数据表明,在水库运行的4年里,下游河水位整体也在下降:在流量为500~570m3/s时,黄河下游典型断面同流量水位下降,花园口以下河水位累计下降幅度在0.59~1.36m之间,年均水位下降0.15~0.37m,下降幅度和速度都相当大。

(6)调查发现,与2000年比较,2004年黄河下游影响带地下水位整体在上升。与2003年比较,2004年黄河下游影响带地下水位孙口以上在下降,孙口以下地段在上升。

(7)调查研究发现,黄河河水水质客观上影响着下游两侧地下水水质,泥沙对污染物具有吸附和解吸作用,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使下游河道泥沙成分发生变化,泥沙作为河水和地下水的污染源,影响着两侧浅层地下水水质,但由于时间短,影响还不明显。

(8)小浪底水库运行,对下游两侧地下水资源量产生的影响为:下游不断流,使河道常年有水,不仅能持续补给地下水,还保证了沿河两侧可以引黄灌溉,减少了对地下水的开采,增加了灌溉回渗量,进而增加了地下水资源量;当然,河床的下切,河水位降低,减少了地下水入渗的水力坡度,减少了包括地下水源地在内的下游整个浅层地下水系统中补给量。但从整体上,水库的运行加大了对下游地下水的补给。

(9)研究发现,小浪底水库运行后,下游黄河影响带近河道两岸土地沙化有所加重。孙口以上地段盐渍化程度有所减轻,河口三角洲地区变化比较复杂,其他地方变化不明显。

(10)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黄河下游孙口以上湿地此消彼长,主要表现在开封以上河段由于河床下切明显,河水下降明显,浅滩、嫩滩、低滩湿地消失明显,大堤以外背河洼地处,湿地面积萎缩。

(11)提出傍河水源地激发补给的动态调蓄新的认识。分析论证了激发开采动态调蓄会促进滩地表水资源转化为地下水,可改善背河洼地积涝,扩大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且以10个傍河水源地激发开采动态调蓄实例,探讨了浅层地下水激发补给的动态调蓄模式。

(12)建立了小浪底水库运行对黄河下游地质环境影响数据库,为建立黄河下游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奠定基础。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1.应用范围

成果可供黄河水利委员会及河南、山东等省的水利、环保、国土、城建与规划等部门用于黄河下游悬河治理、地质环境保护、地下水资源保护、城市规划建设、城市供水等方面。

2.应用实例

(1)项目提出的黄河下游傍河水源地的浅层地下水激发补给的动态调蓄模式,用于城市供水部门在选取应急(后备)地下水源地参考依据。

(2)项目取得的对小浪底水库运行对地下水影响等方面的监测数据、模拟计算结果等资料,被国土资源等部门用于城市地质环境问题调查、地下水水质与污染调查评价等引用。

(3)发表的论文被多次引用,成果为不少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使用参考。

三、转化推广方式

可通过会议交流、论文发表、技术咨询、成果供给等形式为黄河水利委员会及河南、山东等省的水利、环保、国土、城建与规划等部门使用。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联系人:申建梅 刘长礼 叶浩

通讯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268号

邮政编码:050061

联系电话:0311-67598657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