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一章内容

急急急111!1111!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出处:《论语·学而篇》

译文:孔子说:“学了并不断去实践它,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切磋道德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恼怒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孔子认为,人生有三条重要法则:

一、终身学习并不断实践。如是,则永不落伍,永葆青春。有人说,你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要有一河水。意思是,在指导别人的时候,自己要不断去学习沉淀自己的学养,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帮到别人,对方才能真正实现自游、畅游、远游,才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与道义相期者交流。人是群居动物,必须交流,重要的是与什么人交流;儒家认为应与志同道合、道义相期者保持交流常态。

生命中每一分都不可逆,什么人都交往,势必迷失自己,甚至迷失心智,生命状态是迷茫、困惑抑或无聊,人生的轨迹不是向前、向善、向成功,而是停滞、犹豫、平庸。有人说,跟谁混,很重要。

三、修养德行。遇事不顺,“反求诸己”,提升境界,则“人皆可以尧、舜”。渴望被认知、渴望被赏识、渴望被尊重是人的本性;被人误解,甚至被诽谤中伤而不怨天尤人者,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往往容易成功!

扩展资料: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乘田”一类的小官,但他却把任何事情都办得很好。

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学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2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拓展资料:

注释:    

①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就是指孔子。  

②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学习西周的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子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习,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有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在同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乐:与说(通“悦”)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现于外。   

⑦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愠(yùn):恼怒,怨恨。

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市场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得君子吗?”

鉴赏: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

“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认为,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0-3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3个回答  2020-03-24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4个回答  2008-10-17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