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跑步幅应该控制到多少合适?该如何进行配速?

如题所述

一般慢跑控制在6-8km/hr就比较适合初跑者了,而一般的步频是指走路或跑步时每分钟落地的步数。比如你的左右脚一分钟走150步,你的步频就是150次/分钟。如果你的左右脚走180步,你的步频就是180次/分钟。

在给定的速度下,你的步幅频率由步幅长度决定。原因很简单。同样的速度,步幅越大,需要的步数越少。因此,缓慢的步速频率是步幅过大的指标。其实对于初学者来说,其中一个肯定是弱的,甚至更多的时候,两个都是弱的,步频不高,步幅短。而合理的也有利于

慢跑速度的标准是男性5英尺到6英尺30英寸,成年女性5英尺30英寸到7英寸。常年跑步的人都知道,跑步的能力不是取决于一个人跑多快,而是取决于他在跑步过程中对节奏的掌控能力。正确的配速可以帮助我们减轻身体的负担,达到最高效的燃脂效果。

慢跑是一种有氧运动,目的是为了热身、锻炼或减肥,以缓慢或适中的速度跑一段相对较长的距离。一般慢跑控制在6-8公里/小时是非常合适的,一旦加大强度并加速,消耗的热量确实会增加,但会对小腿和膝盖造成过重的负担,肌肉会加速生长。


长跑的话,标准步频是每秒3步,也就是每分钟180步。步调和目标步调确定了,步幅自然就确定了。一般人走路的步幅在1米以内,跑步的步幅1米也不算太辛苦。步幅越大,越接近高度。不飞,根本跑不起来。想要保持一定的速度,就必须锻炼相应的肌肉,使其足够强壮。所谓的速度训练容易受伤,正是因为此时肌肉的负担增加。这种练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特殊的练习,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5-15

步幅和步频是提升跑步者追求的两个重要参数。许多作者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有意义的经验和建议。今天,我将从体育医学的角度与大家讨论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步频与肌肉收缩速度密切相关。肌肉的收缩速度取决于肌肉本身的状态和环境因素。本身的状态主要是肌纤维的类型和数量,以及与神经系统协调和控制肌肉的能力。

也就是说,一个正常的跑步者,更好的爆发力和肌肉耐力保证了更快的步频。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的影响。更好的热身状态使肌肉对神经调节反应更快。一般来说,它想要尽可能快。然而,由于人体的生理极限,爆发力和肌肉耐力不可能处于最大状态。短跑运动员使用更多的爆发力来增加步频,而长跑运动员使用更多的肌肉耐力来确保。步幅调整就是改变步态。通过增加髋膝关节的屈曲度,人们可以保持更长的摆动阶段。也就是说,腾空时间更长,着陆时间更短。这一要求比加速步频要困难得多。首先,脚应该很强壮。如果有足弓问题,不断增加步幅会造成损伤。因为它的弹性比正常足弓差,缓冲能力有限。第二,核心肌肉应该足够强壮,以保持摆动阶段的正确姿势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核心肌肉的发动机作用,使下肢更自由地完成屈伸动作。第三,下肢的主动肌肉和拮抗肌肉应该强大和协调,增加髋膝关节的活动必然会对下肢的肌肉群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减少或防止关节损伤,跑步应使用小步幅高步频,即小步骤紧绷。这种跑步姿势不一定好看,但是安全的,速度不一定慢。如果步幅保持不变,你可以快速跑步而不会增加对关节的影响。每个人在跑步时都应该慢慢开始和结束时感觉不舒服。一般来,步幅和步幅将慢慢慢开始,这是别人无法取代的参数。APP都有跑步参数。

跑步后,你应该看看你自己的参数,然后结合你在跑步中的感受,有意识地控制你的步幅、步频和速度来完成你下次跑步前的训练目标。但对于业余跑步者来说,步幅过大可能会使跑步姿势变形,造成更严重的拉伤。因此,要想提高速度,最好从练步频开始。步频的增加可以减少膝盖的紧张和应力,减少膝关节和肌肉受伤的可能性。小步幅缩短空间,改变着陆角度,关节承受的压力比大步幅小得多。而且高频增加着陆次数,在跑步过程中更容易调整和保持稳定的跑步姿势。有了一定的运动基础后,步幅逐渐增加,速度提高

第2个回答  2022-05-15
这也是有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的男生和女生也是不一样的,年纪大和年纪小的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是正常体重,男生一般要控制在一个小时,在10公里左右是非常合适的;根据自己的心率和精神状态还有承受能力和要跑的时长,去自我进行速配就可以了。
第3个回答  2022-05-15
一般情况下跑步步幅不用太过于严格,以身体感受舒适为主,如果对舒适度把握不住可以借助以下这个公式来计算。

步幅=身高×0.45(1~1.5),单位:厘米(cm)。
在控制跑步步幅的时候,上面的计算公式只能给出一个范围,只要跑步幅度在这个范围之类,那跑步就是安全的,可以随意变换。
第4个回答  2022-05-15
速度应该结合自己的体重以及个人体能来进行相应选择,最好选择一个永暑的状态,对身体是有一定好处的;在其速度上的选择,应该循序渐进的提升速度,而且在跑步一段时间以后就要进行休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