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之字用法归纳

如题所述

文言文之用法: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19

文言文之字用法归纳如下: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作代词用

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诸将请所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