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己焦虑的情绪会反反复复发作

如题所述

你好,楼主,我翻了一本心理学书籍,其中有一段话写得很不错,摘录过来,你随喜参考看看,节选自《走出焦虑风暴》 宁波出版社原文:
一、不论我们当下沾染了何种心灵“业习”(喻指症状背后的习性基础),都不要自责懊恼。请不要怪罪自己,因为你也不想这样。许多无明烦恼的本质就是焦虑,焦虑背后就是一份恐惧的感觉;恐惧的感觉背后一定是一份深深的失落;失落背后是我们自己所坚持的一些深层价值体系,或许现在这份价值体系需要做一些调整。从禅学或儒家心学角度而言,许多焦虑情绪的最初是我们不恰当的执着心或分别心延伸出来的“幻相”,它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我执”的反应。这些反应最初来自于我们的“小我”没有能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又害怕失去已经得到的,以及对于拥有的永远无法感到满足的习惯。长此以往,个体潜意识里充斥着越来越多的负荷,以及面对失去时的恐惧,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思维根部的沉重压力。二、一些焦虑障碍在某种层面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问题,还是一个哲学问题。倘若从整体系统的角度而言,那些症状事实上都不是“病”,那些负性情绪都是无意识给我们的一个积极的讯号,这个讯号是要我们爱自己,让自己用心谛听恐惧背后纯真的心,而后成为一个彻底了解恐惧真相的人。当我们的心开始培养出一定的正念觉察能力与顺应自然的底气时,我们就慢慢地离开了对预期恐惧的执着。那纯净的一刻有时在早期虽然短暂,却非常强有力。它开始成功挑战了一个人旧有的许多烦恼习气,只是在这个时候一定要牢牢护持一个必不可少的正见:一定要提前了解长久累积的习性反应开始被搅动时,偶尔会跳出来进行一下“报复性”的反弹,进而阻碍心灵沉淀的开展。此时我们千万不要对暂时的下落感到不耐烦、生气或沮丧,这会动摇我们精进的意志,甚至对自己的调心能力起到固执且不理性的阻抗。
四、面对一些积重难返的烦恼习气,自我修复的确没有捷径,唯有相对之曲径,但在曲径中只要拥有一定的正见基础,又会带来快速的精进。各式焦虑障碍的成长、蜕变的时间虽因人而异,但的确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自我积极的调心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满足与感恩任何微小的进步。“宇宙律动螺旋定律”(该定律在此书的其他章节有重点阐释)告诉我们,心灵的成长注定是弯弯曲曲向上发展的,因此当我们在前进时颠簸了也该高兴,偶尔的挣扎也是成长的一部分。总之,我们需要以退为进,以精勤为师,以耐心为师,一定要明白“心灵疗伤”是一个再教育、再成长的过程。同时,美丽的蜕变只会发生在那些不急于寻求结果的人身上,只发生在享受过程的人身上。心灵蜕变没有时间表,它或许总是在我们没有期待它出现的时候出现。唯有如此,才有机会去深入破解这本“心灵难经”(喻指心路历程与症状)背后的本质与智慧妙用。五、关于“反弹”这个现象。如果我们在过去生活中因某个充满执着的分别知见卡在了某个妄念上,或卡在了某件想不通的事情上,攀附在胸口里的那股不平衡的“嗔气”就会将它输入到潜意识中。一段时间后,潜意识为了更好地提醒主人“拨正”错误的习性反应时,会时不时地给他出这道题,看看他这次能得几分,如果主人还是依照旧有的解题方式(排斥、抗拒、患得患失),那么这道题的考分则会继续下降,当潜意识下一次再考他的时候,就会开始更加恐惧。反之,如果潜意识给他考题时(涌上之前的那股焦虑的能量),他能够让自心的“无明识”少一些分别知见的干扰,那么潜意识就会觉得主人往正确的方向前进了,就会给他打一次较高的分数;如果考他两次,他每次都能做到减少一些对症状的“分别心”,那么很快就会获得 70 分,75分或 85 分,届时,症状就会觉得自讨没趣而溜走了。所以,当症状偶尔反弹时,一旦我们拥有了对症状的更多平等心与平常心,就意味着为最终的胜利打下了一个良好的正见基础。六、任何心理障碍只要真诚地面对,就一定可以找到调和的方法,极端的冲突总会有相连的时候,这是广大自助者必须护持的根本信念。人的心灵本身具有不可思议的疗愈力,这完全取决于个体的信念。诚然,许多沾染焦虑障碍的心灵都想尽快脱离苦痛与焦灼感,但是我们不了解一个很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这两者其实是结合在一起的(平和与焦虑),它们犹如温度计上的“热与冷”,都是同一属性,只是振动的频率有所不同而已。“平和与焦虑”犹如硬币的两面,在某种情况下,痛苦即契机,烦恼即菩提,也就是说对立的事物本质上是一模一样的,只是在能量振动的频率上有所不同。那么,照这样的分析,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无法探究到自在真相的最大缘由就是一直以来我们都是违其道而逆行!我们认识事物,研究烦恼,应该从理上下功夫,理通法自明。如果执着在末梢上,不仅研究起来费力,而且还会越研究越糊涂。七、每一位不幸沾染“慢性焦虑障碍”的伙伴们,对于造成自己痛苦的各种不良习性反应都必须负起责任并勇敢承担自己的痛苦。任何一位心理指导师都只能以旁观者的角度提供更多的选择与更好的选择,但没有能力代替任何一位当事人去实践。从长远角度而言,任何一个有着苦痛心灵的人最终也都要成为自己的情绪平衡导师,因为这毕竟是自己的事情。因此,从今天开始我们必须开始少想多做,坚信“习以治惊”的辅助力量,以及不断强化对烦恼的正见基础,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学会如何“灭苦”。科学的自我疏导不是勉强将任何依赖加在我们的心灵上,而是一种去除条件反射“心瘾”的过程,是自然而然地依靠自己习得的智慧除去不净的杂质,留下正面的品质。同时,在长期自我蜕变的成长中,在我们尚未培养出足够的定力前,过去的一些“业习”还会威胁到内心的平静,无常起伏的症状偶尔还会产生,预期的焦虑也会时不时跟我们对立。然而这条自我调心之路并不能保证从一开始就不会面临困难。暴风雨还是会来,想逃避是枉然的,而且还会有挫败感。因此,一旦踏上自助之路,无论如何都不要对结果感到焦虑,遵循自己的速度与方向前进,你只是在探索自我,而不是“治谁”。(节选自临床心理学自助书籍《走出焦虑风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