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活着》中余华多次提到的“牛”有什么比较具体的象征吗?

如题所述

牛是十二生肖之一,也是最早的家畜之一,与中国的农耕文化一直紧密相连,与人类更是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牛常被赋予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勤劳能干的精神象征,在余华笔下的这头老牛也具有这种坚韧、忠实、负重前行的精神特征。

余华在进行人物刻画时没有掩饰人物身上的缺陷,而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描绘他们,余华的《活着》用第一人称来叙写,小说故事的真实度自然有所增加,就好像是作者将现实中的人和事搬到了稿纸上,放到了文学作品中,以至于小说中人物品格以及精神品质的映射也是如此强烈。

小说中经历过人生苦难的福贵与牛的形象有颇多相似之处,首先他们都是迟暮的生命,其次都为了生活受苦受难、饱经风霜,最后都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再比如家珍,当得知自己得了软骨病后,她还是忍受着病痛下地干活;当有庆去世后,她承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尤其是当她面对春生时,内心的矛盾、痛苦与煎熬都一一反映在话语中。

家珍也在承受着生活的苦难,也在面对亲人离世的痛苦,但在活着面前她不得不坚持,不得不忍受。文中的这头老牛象征着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即在沉重的生活中任劳任怨,就像一头负重爬坡的牛一样,默默坚持,永不放弃,这也是作者余华所秉承的一种崇高、博大的精神品质,同时他又反过来把这种坚韧不拔的品格赋予在人物的身上。

“福贵、家珍、有庆、凤霞、二喜”等名字,无不寄托着作者对这些人美好的人生希望,然而,除福贵苦难地活着外,其他人无一不悲惨死去。《活着》在充满反讽的同时,更有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福贵和苦根一起生活之后,养了两只鸡,他还经常对苦根说父亲曾说过的话:“这两只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养大了又变成牛。”“钱攒够了我们就去买牛”“棉花今天摘不完,牛也就买不成啦。”苦根也常盼着买牛这天的到来,他常问福贵何时买牛。当福贵给他买糖吃时,苦根说:“买一颗就行了,我们还要买牛呢。”买牛成为了苦根和福贵共同的目标。

“鸡”“羊”与“牛”形成强烈的对比,它们一小一大、一弱一强、一少一多、一矮一高,具有鲜明的差别。在这里“牛”主要象征家族大,经济实力强,财富多,社会地位高。父亲在世时说的话最终成为了福贵活下去的希望,有了买牛这个小小理想的支撑,他没有选择自杀或放弃,而是更加坦然的面对生活,去实现买牛愿望。“牛”体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印证了他理想的实现。余华通过这一点告诉过读者:有期待、有信念的生活是嗜此不疲的,有目标、有追求的生活是幸福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劳动创造了美,劳动是美的本原[14]。而“牛”作为农耕文化和农耕生活的重要生产工具,被用来犁地、载物、拉车等,与劳动人民的生活十分密切。《活着》中的牛同样具有这些普遍的特质和象征意义。

《活着》中塑造的老牛与福贵相依为命,辛勤付出,任劳任怨,这里的牛是对底层农民的映射,它们在生存状态和生存的命运等方面与农民是相互联系的。福贵买牛是觉得牛既能犁田干活,又能作伴。不管哪一个目的,都与福贵的生活有关。

中国变换的历史为这部小说提供了背景,在这一大背景下生活的人,大多是劳苦民众,而福贵只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一个缩影。福贵的一生都在与土地打交道,所以他的一生宅如手掌;福贵作为劳苦民众的代表,他的一生又宽若大地。《活着》中的“牛”象征身负重担、辛辛苦苦、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吃苦耐劳,既是福贵苦难生活的象征,也是劳苦民众的象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01
牛是一种哺乳的动物,它在中华文化中是勤劳,力气大的象征,在这部小说中,牛是作为希望的象征存在的,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牛对农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其他的任何动物都替代不了的,牛是整部小说中的一条暗线,牛与福贵构成一个整体,共同作为主要人物而存在。
第2个回答  2022-07-01
他其实象征的就是男主人公福贵。因为老牛他和福贵他们两个是非常像的,都是非常渴望生存,但是想要生存下去却很难。自己的命运也没在自己的手中。
第3个回答  2022-07-01
在这本小说中男主人公的牛,其实就是自己的化身,他看到牛就像老人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要善待,哄着,其实他所有的倾诉都是面对自己的,自己一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全部寄托在牛的身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