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餐的饮食和文化和中餐有什么差异?

简单点 700-800字就行了,我要做PPT!!

    饮食习俗的异同点: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本味》)。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当然,西方人以中西食物的差异来判定双方饮食营养的优劣是没有道理的。

    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饮食观念的异同点:

    中国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与中国饮食的重味相比较,西方饮食则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他们以冷饮佐餐,冰镇的冷酒还要再加冰块,而舌表面遍布的味觉神经一经冰镇,便大大丧失品味的灵敏度,渐至不能辨味;那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生吃的蔬菜,虽富含营养但却无“味”。凡此种种都反映了西方人对味觉的忽视。

    饮食方式的异同点:

    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发掘中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这种聚食古俗,一直延至后世。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最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饮食用具的异同点:

    中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筷子,古代叫箸,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礼记》中曾说:“饭黍无以箸。”可见至少在殷商时代,已经使用筷子进食。实际上,东方各国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国。中国人的祖先发明筷子,确实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而西方人多使用餐刀、餐叉为主要食具,左手握叉,右手拿刀,将食物切下,即可用叉送入嘴里。

    比较而言,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因此多从色、香、味去注重菜肴的外部表现;西方的饮食没有中国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也不注重其艺术性,而多从营养学的角度去考虑菜肴的结构和食品成分。

    简言之,中菜和西菜,分别可以用繁和简来描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06
饮食是文化的先躯,是文化必然就会有传播和交流。因此,欧美各国的饮食菜肴也就传入了中国。从此,西餐就成为我们常常可以品尝到的另一种口味。西餐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长。早在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中国旅行时,就将某些欧洲菜点的制作方法传入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各港口城市开放及各个租界的出现,西餐馆随之在中国出现,并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中上层各界人士中掀起了吃西餐的热潮,标志中国西餐行业进了一步。直至上个世纪50年代,友好往来的国家增多了,西餐经营开始活跃起来,蓬勃发展。改革开放给西餐业送来了春风,陆续出现一些中外合资的旅游饭店,引进了先进的西餐设备及先进加工方法,提高了西餐的烹饪水平,由此也更确定了西餐在中国饮食行业的重要地位。

从传统上来看,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肉食为主,而食用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成分的食物偏少,而我国则主要从谷物中摄取热量。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大多易患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和癌症,而中国人不少营养缺乏、体质偏弱的原因。在烹调方式上,西方采用机器操作进行大规模化生产,要求营养、方便、快捷,中国则注重细火慢温,把菜肴做得精细,以香诱食欲为特征,以调和五味为根本,以色彩艺术为精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要求色香味形俱佳。在饮食环境和服务方式上,西餐注意整洁卫生,要求整体上的有条不紊,提供全面优质服务,以其崭新的设计、幽雅的环境、明快的格调,适应了现代生活节奏和西方人及世界广大青年的新潮观,从而赢得了广大顾客的欢迎。而中餐则借助餐具和用餐环境的文化色彩显示其独特性,在服务方式上则不及西餐的细致周到。西餐食品不断向东方市场倾斜和西餐的普遍化表现在,以美国麦当劳汉堡包、肯德基炸鸡、意大利比萨饼、法国大菜、西班牙烤猪等为代表的西方几家名牌大户正领导着当今世界食品消费的新潮流。 西餐有西餐的上菜程序。首先上汤,然后上凉盘,再次上热菜,热菜一般分两道,先上鱼鲜类后上肉类,接着是素菜,再其次是甜食,最后是咖啡等。西餐菜的调理更有自己的原则,口味搭配,营养搭配。另外,无论是加工细碎原料还是整个大的原料都特别考虑到人数的搭配,为分餐制打好基础。烹调操作过程复杂,十分精细,讲究原汁原味,有其独到之处。

西菜的调味与中餐明显不同,西菜包括烹制前调味,烹制中调味和烹制后调味,有的菜肴如煮鸡蛋、英式嫩牛扒还由客人自调味。因为以肉食为主,使得盐、胡椒成为西餐两大基本调味品。盐可定味,胡椒可去腥解腻,清除异味,提鲜保鲜。西菜讲究荤素搭配,配菜多是蔬菜,可以增加鸡鸭鱼肉等的维生素含量,蔬菜的纤维虽然人体不能吸收,但有助于人体胃肠蠕动和消化,荤素搭配起来不仅有利于消化吸收荤菜,更增加菜肴的营养,丰富菜肴色彩。根据地理物产、储物时间及西菜烹调的广泛使用率,洋葱、胡萝卜、土豆成为最基本的3种蔬菜。冷菜需要专门技术,它口味清凉爽快,伴有刺激性,引导进餐,通常称其为开胃前食。西式冷盘制作形式与中式拼盘有一定差别。它突出主料,讲究主料原形和装饰,主要形式有什锦组合式、素沙拉垫底的覆盖式等。说到沙拉,它是西餐独有的凉菜品种,有刺激性口感,有开胃助消化的作用,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主要口味有酸甜味,奶油香味等。西餐汤冷热俱备,从原料上分有动物类主料汤、植物类主料汤、混合原料汤、海味汤、蘑菇汤;从形式上分有清汤、浓汤、奶汤和红汤。西餐餐后甜品也称做甜点,以甜为主,种类有煮烩类、酥皮类、炸制类、布丁类、冰糕类。有人会问,热狗、三明治等与正餐的关系,其实这只是快餐食品,对西方人而言,这只能是快节奏生活下的职业食品,是不能取代正常的饮食享受的。

尽管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成中西方迥异的饮食文化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中西方饮食无论是个性变化多么丰富,总是具有相对稳定的共性。就当前国际饮食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中西方都在扬长避短,逐步走上互补的道路。讲究品种多样、营养平衡、搭配合理、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只有交流,才有可能了解;只有了解,才有可能发展。在世界科技腾飞与国际交往不断加强的今天,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新鲜的思想观念绵延为千年的中西方饮食文化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中国饮食带着中华民族文化神韵逐步走向世界。
总之,西餐与中餐一样,是一种饮食文化。西餐对于我们每天吃中餐的人来说是一种调节,能产生品味别样的情调,了解一下异国饮食口味及风俗习惯,当你走进西餐厅,就会渐渐体会到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1-04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第3个回答  2014-01-22
入座的位置 中方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西方 一般说来,面对门的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之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女主人左边的座位是第三主宾席,男主人的左边的座位是第四主宾席。上菜顺序 中方①汤②主食③餐酒④水果 西方①菜和汤②水果③餐酒④主食⑤甜点和咖啡 餐具 中: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几种。西:刀、叉、匙、盘、杯等,刀又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为食用叉、鱼叉、龙虾叉。公用刀叉的规格一般大于使用刀叉。匙又分汤匙,茶匙等。杯的种类更多,茶杯、咖啡杯 为瓷器,并配小碟;水杯,酒杯多为玻璃制品。表示停餐方法中:筵席中暂时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搁在碟子或者调羹上。如果将筷子横搁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 西:略事休息时,刀叉的摆法。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 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用餐的细节】 衣着中方 在中国,人们在餐馆用餐的穿着可以随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裤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才穿得隆重一些。西方 吃饭时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不可以穿休闲服到餐馆里用餐(即使再昂贵的也不能入座的方法中:人们入座时并没有西方那么讲究,大多是按自己的意愿而入座的。西:由椅子的左侧入座.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餐巾中:传统的中餐并没有餐巾。只是在用餐完毕时才用温热的湿毛巾来擦洗一下便完了。西: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开。点完菜后,在前菜送来前的这段时间把餐巾打开,往内摺三分之一,让三分之二平铺在腿上,盖住膝盖以上的双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领口喝酒的方法中:会喝酒的人饮酒前,应有礼貌地品尝一下。可以欣赏酒的色彩,闻一下酒香慢慢品味。不要为显示自己的海量,举起酒杯看也不看,便一饮而尽,使酒顺着嘴角往下流。也不必矫揉造作地在举杯时翘起小手指,以显示自己的优雅举止。不宜一边饮酒,一边吸烟。鉴于酒后容易失言和失礼,故在涉外活动中饮酒的酒量要控制在自己平日酒量的一半以下。不要一看对方的盛情或美酒佳肴,便忘乎所以了。有教养的饮酒者饮酒时是不会让他人听到吞咽之声的,倒酒时只宜八成满西:喝汤也不能吸着喝。先用汤匙由后往前将汤舀起,汤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将汤送入口中。汤匙与嘴部呈45°角较好。身体上半部略微前倾。碗中的汤剩下不多时,可用手指将碗略微抬高。如果汤用有握环的碗装,可直接拿住握环端起来喝餐具的使用方法 中: 如何用筷子。首先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放在两只筷子的下方,大拇指按在筷子的上方,食指紧贴着大拇指,小指向内曲。筷子开合幅度可用中指的活动来调整。 西:如何使用刀叉。基本原则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若有两把以上,应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内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汤匙则用握笔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觉不方便,可以换右手拿叉,但更换频繁则显得粗野。吃体积较大的蔬菜时,可用刀叉来折叠、分切。较软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 【注意事项 另外,在用餐时还有一些小问题应该注意一下: 如筷子: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使用筷子也形成了一些礼仪上的禁忌一忌敲筷:即在等待就餐时,不能坐在餐桌边,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碗盏或茶杯。二忌掷筷:在餐前发放筷子时,要把筷子一双双理顺,然后轻轻地放在每个人的餐桌前:相距较远时,可以请人传递过去,不能随意掷在桌子上。三忌叉筷: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在碗的旁边,一根是大头一根是小头。筷子要摆放在碗旁边,不能搁在碗上。四忌插筷:在用餐中途因故需暂时离开时,要把筷子轻轻搁在桌子上或餐碟边,不能插在饭碗里。五忌挥筷:在夹菜时,不能把筷子在菜盘里挥来挥去,上下乱翻,遇到别人也来夹菜时,要注意避让,谨防“筷子打架”。六忌舞筷:在说话时,不要把筷子当作刀具,在餐桌上乱舞;也不要在别人用菜时,把筷子戳到别人前面。这样做是失礼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