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保留弊端丛生的厢军,这么做是什么原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18

厢军是宋朝的常备军,是宋朝对外防御、对内镇压的基本武装之一。

厢军本为五代时期能征惯战的“藩镇之兵”。

北宋初年,赵匡胤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采用“收其精兵”的方略,把厢军中的精锐扩充到禁军中去,同时又奉行“养兵”政策,保留了厢军这一旧有的军队组织形式,形成了北宋正规军独特的“禁军——厢军”二元组织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厢军由五代时期的藩镇之兵变为国家正兵,由强悍之兵变为短弱之兵,由征战之兵变为集多兵种于一体的功能繁多、构成复杂的军队,成为为宋朝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工具。

一、赵匡胤推行中央集权后,厢军的实力确实一落千丈,但尽管如此,它依旧与禁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武断革除,必然伤及禁军。

根据《宋史兵志》记载:“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

由此可见,在宋朝的兵制体系中,禁军是最为精锐强悍的,否则也不可能担任“守京师,备征戍”的重任。乡兵应该是最为短弱松散的,毕竟它的职能仅仅只是保卫乡里,而且由于兵源也只是就近选取,没有经过日常训练,基本上不能以正规军看待。


除了禁军与乡兵以外,宋朝还有一种建制,即厢军。厢军在宋朝特别是在北宋时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北宋时期,厢军和禁军是紧密相连、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一点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厢军是禁军组建的重要基础。

五代十国之时,厢军其实就是当时各镇军阀所拥有的藩镇之军,这个时候的厢军无论是政治地位还是军事实力都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但也正因厢军的强悍撑起了五代十国各路军阀的野心,所以彼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宋朝建立以后,宋太祖赵匡胤慑于厢军的强势与“天子乃兵强马壮者为之”的现实,开始运用多种手段加强中央集权,落实于厢军的措施便是大量抽取厢军精锐,组建只听命于皇帝的禁军。


其次,厢军是日后禁军扩充的重要兵源。

禁军初建之时,由于大量骨干都来自于厢军,所以在需要扩充兵源时依旧会本能地选择从厢军中选取。虽然之后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此举的弊端,但因为当时宋朝重文轻武的大势已成,良家子弟无人愿意参军。所以为了禁军能拥有一个稳定的兵源,统治者不得不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后,厢军是吸纳不合格禁军的最佳载体。

北宋时期,宋朝统治者一直奉行养兵政策。这个政策虽然给朝廷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但却很好地获取了底层士兵对朝廷的拥戴。毕竟在重文轻武的宋朝,底层士兵几乎没有社会地位,只有金钱等实在利益才能最大限度地笼络住他们。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北宋的养兵政策只是简单粗暴的砸钱。事实上,这个政策经过历代统治者的不断改进,已经相当完善了。从入伍到退伍。从日常操练到上阵杀敌,北宋将养兵政策贯彻到了士兵的整个军旅生涯。这其中,完善的退役和淘汰机制就是明例。

禁军是北宋朝廷的主要军事力量,是宋朝官家(即皇帝)的门面。所以禁军士兵无论是淘汰还是退役都必须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以体现宋朝统治者对底层官兵的维护和关爱。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将不合格的禁军直接安排到厢军重便是很好的选择了。

由此可见,厢军的存在为募兵制条件下的禁军建设提供了众多的有利条件。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正是因为厢军的存在,禁军体制才得以正常运转。

二、厢军的主要兵源是囚徒和流民等社会不稳定分子,虽然这样一来更使得厢军的素质堪忧,但它的存在却可以有效减轻社会治安压力,厢军自宋朝建立以后便战力下滑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北宋官员宋祁就认为厢军可有可无,并曾上疏皇帝:“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元也。”

宋祁认为:厢军的主要职能是服杂役,但是并没有起到代投民夫的作用,还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主张缩小厢军规模。尽管如此,宋廷仍招收厢军如故。这主要是因为

厢军对于维护宋朝社会治安的确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从社会层面看,对宋朝国家安全存在潜在威胁的不稳定群体分为以下四种:镇兵与割据政权军兵、流民、其他军队士兵、形迹可疑之人。

镇兵与割据政权军兵。关于这部分群体存在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宋廷早有所察。这是因为

这些镇兵与制据政权军兵,长期生活在军营中,以武为业,又非专于农事之人,如果遣散归乡,一旦生计难以维持,难保其不剽窃攻动,危害社会。

因此,宋廷将他们养为厢军,给予一定的体禄,制以军队阶级之法,就可以使其更“稳定”一些。

流民,长期以来流民的安置问题都成为各朝各代的“老、大、难”问题,处理不当,必将“后患无穷”。而在此问题的处理上,宋廷就“别开新路”,通过招募流民为厢军,既充实了军队实力,又维护了国家安全。宋王朝募流民为兵,让他们长期生活于军营,其目的也是为了让这部分流动的社会成员稳定下来,并受到一定的纪律约束。这种特殊的招集流民从军的方式,逐渐形成有宋一代的固定制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