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庙里的职务有那些?称谓是什么?负责什么?

用的词不一定合适 请谅解

佛教寺庙职务性身份称谓如下:

上座:原始佛教将僧人依戒腊年限之长短分为下座(10年以下)、中座(10年至20年)、上座(20年以上)。后转而为寺院职务之称。上座为一寺之长,主要是弘讲佛法,作僧中表率。唐代以后称为方丈或住持。也用于对有德行之僧或僧腊较高者的尊称。

寺主:位居上座之下,负责一寺实际事务。唐代以后也称寺监或监院。

维那:位居上座、寺主之下,管理众僧杂务,调和僧众纠纷,辨别度牒真伪等。又负责僧众纪律事务。唐代以后维那成为丛林八大执事之一,主要负责宗教仪轨、佛事唱念等。

住持:为一寺之长,有护持佛教令久住世之意。

方丈:即住持。因其所居之处为“方丈”室,故而得名。

首座:为全寺修行之模范,掌禅堂中号令之权。

西堂:为西堂首座,辅助方丈教导修行的僧人。

后堂:为后堂首座,负责后堂修行之事务。

堂主:居首座之下,负责禅堂、念佛堂之事务。

监院:负责协助方丈或都寺监理寺院总务。古称监寺、院主、主首、寺主,后为特尊住持而改称此名,俗名当家。大寺可设数名监院。

当家:为监院之俗称。

知客:为客堂负责人,掌管全寺接待事宜。大寺可设数名知客。

僧值:又称纠察,管理清规执行情况及僧众威仪。

典座:为厨房、斋堂负责人,管理僧众伙食及信徒供斋等事务。

寮元:为云水堂负责人,管理来寺挂单僧侣的事务。

衣钵:为方丈室负责人,帮助住持处理一些日常事务。

书记:掌管寺内文书往来之事。

化主:一、指丛林中负责向施主募化的僧人。二、意为教化之主人,通常指丛林之住持。

侍者:指服侍住持之僧人。大丛林住持可有多位侍者,分为烧香侍者、书状侍者、请客侍者(帮助接待客人)、衣钵侍者(帮助掌管住持钱物)、汤药侍者(负责住持的饮食、医疗杂务)、衣物侍者(帮助浆洗衣物)等。

此外,大丛林中通常还设有副寺(管财会)、直岁(管农作)、知藏(亦名藏主,管藏经楼)、知浴(又名浴主,管浴池)、知殿(又名殿主,管殿堂香火、卫生)、庄主(管庄田、领地)、园主(管菜地,或称菜头)、塔主(管理塔院)、门头(负责门卫)、磨头(管理磨坊)、净头(管环卫)、毛头(管理发)、司库(又名库头,掌管仓库)、参头(司掌法事礼仪)等等。

扩展资料

佛教职务性身份称谓在中国特别多,也很重要。自南北朝建立僧官制度以来,各个朝代按行政区划设立了许多的僧官,名目繁多,如僧正、僧主、沙门统、昭玄统、僧录、僧统等等,现已不适用了。近代社团组织兴起,佛教界也建立了各级佛教协会和居士林等组织,于是佛教徒中有了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林长、干事、主任等头衔,这与各界没什么差别,故不需赘述。人们遇到比较多、易于混淆的是负责寺院管理的和从事佛教法务的职务性称谓,下面就略作介绍。

早期佛寺的管理一般由上座、寺主、维那三纲负责。自唐代禅宗大兴,百丈禅师创立丛林清规以来,天下风行,丛林制度日益健全,寺院执事也越来越多,按东西两序排列,大丛林的执事可多达48位甚至上百位,方丈以下主要的有四大班首(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八大执事(监院、知客、僧值、维那、典座、寮元、衣钵、书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教称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26

寺院的组织,在唐代由三纲(上座、寺主、维那)共同负责全寺事务。到了宋代,寺主改称住持,世俗又称住持为“方丈”。  

除住持外,设有四大班首、八大执事等。

四大班首是指导禅堂或念佛堂修行的,四大即是首座、西堂、后堂、堂主。首座为全堂修行的模范,掌禅堂中号令之权。东为主位,西为宾位。

本寺住持为主人,相当于东堂首座。

辅助住持修行的称为西堂首座,分住后堂责任的称后堂首座,简称后堂,堂主是在首座之下负责禅堂或念佛堂事务的。

八大执事是专管全寺各项事务的。1、监院(库房负责人):综理全寺事务,掌管全寺经济。2、知客(各堂负责人):掌管全寺僧俗接待事宜。3、僧值(纠察):管理僧众威仪。4、维那(禅堂负责人):掌管宗教仪式的法则。5、典座(厨房、斋堂负责人):管理大众饭食斋粥。6、寮元(云水堂负责人):管理一般云游来去的僧侣。7、衣钵(方丈室负责人):辅助住持照应庶务,调和人事。8、书记:职掌书翰文疏。

扩展资料:

寺庙是佛教建筑之一,汉传佛教的寺庙均是中式建筑风格,藏传佛教的寺庙以中式建筑风格为主。中国寺庙建筑则恰好相反,它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

寺: 创字会意即寸土之地,表示精确,不容猜疑变化。寺通“侍”(侍候)与“是”,原为皇帝(圣贤位)下的最高—级办事机构(三卿九寺,如大理寺)。寺位,寺处,做事,只需敬顺旨意,如理即化,亦表示不容置疑与改变,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佛陀入世中国教化世人的办事管理机构,系皇帝直接接引并侍服于宫廷,故亦称佛寺。所以宫延、寺院建筑与园林之相,系出—脉。佛寺就表示敬信佛陀教化,顺理即化。

庙: 世间达贤位逝者,亦可依律建庙,如孔庙,二王庙等,皆是敬顺真如,仰止贤圣,即得妙法之地,故称庙,庙通“妙”也。

寺庙: 寺和庙的通称。所以寺庙,包括祠堂皆是敬顺仰止之地,得妙法真如之地,当顶礼。寺庙庄严,神圣不可侵犯,寸土之间,可随顺而不可随意更改,敬顺即得妙法。

参考资料佛教称谓-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5-28
寺院的组织,在唐代由三纲(上座、寺主、维那)共同负责全寺事务。到了宋代,寺主改称住持,世俗又称住持为“方丈”。 除住持外,设有四大班首、八大执事等。四大班首是指导禅堂或念佛堂修行的,四大即是首座、西堂、后堂、堂主。首座为全堂修行的模范,掌禅堂中号令之权。东为主位,西为宾位。本寺住持为主人,相当于东堂首座;辅助住持修行的称为西堂首座;分住后堂责任的称后堂首座,简称后堂;堂主是在首座之下负责禅堂或念佛堂事务的。 八大执事是专管全寺各项事务的。1、监院(库房负责人):综理全寺事务,掌管全寺经济。2、知客(各堂负责人):掌管全寺僧俗接待事宜。3、僧值(纠察):管理僧众威仪。4、维那(禅堂负责人):掌管宗教仪式的法则。5、典座(厨房、斋堂负责人):管理大众饭食斋粥。6、寮元(云水堂负责人):管理一般云游来去的僧侣。7、衣钵(方丈室负责人):辅助住持照应庶务,调和人事。8、书记:职掌书翰文疏。

希望采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1-24
住持是住持,方丈是方丈,方丈可以是住持但是住持不一定是方丈。
相似回答